半干旱草原覆盖区化探方法研究
【摘要】:中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计划以水系沉积物作为主要采样介质,覆盖了全国650余万km~2。使用水系沉积物作为采样介质,在基岩裸露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找矿效益。但还有近1/4国土覆盖区未进行区域化探扫面或者已经扫面但效果不太理想,如内蒙古中东部半干旱草原覆盖区、东北森林沼泽覆盖区、甘肃-新疆干旱荒漠戈壁覆盖区、西北的黄土覆盖区、青藏高原的冻土和湖沼地区、南方的部分砖红土覆盖区、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
此次论文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内蒙中东部半干旱草原覆盖区化探技术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地形地貌及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绘制半干旱草原覆盖区亚景观分布图。提出在不同的亚景观区应采集不同的沉积物介质来开展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本论文在东乌珠穆沁旗针对半干旱(残山)丘陵草原覆盖亚景观区开展了1∶20万化探方法技术研究。在典型已知矿区进行了流长、层位和粒级方法技术试验,表明-120目细粒级沉积物样品是1∶20万区域化探扫面的最佳采样介质。同时以1~2件/km~2的采样密度开展了小面积的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方法技术试验研究(600km~2、100km~2),结果表明在已知矿区均能获取清晰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而且还发现了多处清晰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证明了所选采样介质的有效性。同时针对此景观区进行了2000km~2的1∶20万区域化探扫面示范,并与过去开展的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圈定的成矿元素异常强度和范围更加清晰,显著避免了风成沙对成矿元素含量稀释的影响。选取100km~2面积,对本研究圈定的巴彦阿林-新吉林宝力格Ag、Cd、Pb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开展1∶5万地球化学测量加密试验,以4件/km~2的采样密度采集-120目粒级样品,验证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的重现性及可靠性,再一次证明了所选采样介质的有效性。
|
|
|
|
1 |
蒋涛;张恒启;汤玉平;陈渐春;刘新华;;化探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5期 |
2 |
李建勋;激发极化和化探方法寻找锡多金属矿的效果[J];物探与化探;1984年04期 |
3 |
方迎尧,范正国,乔春贵,宋正范;北京南部地区地球物理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J];物探与化探;2005年01期 |
4 |
廖启林,翁志华,吴新民,金洋,黄顺生,张祥云,陈宝,华明,颜朝阳;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应用前景浅析——以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有关成果为例[J];地质通报;2005年08期 |
5 |
王於天,丁延生,刘玲,马英;覆盖区成矿预测方法探讨——以蚌埠地区金矿预测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3期 |
6 |
肖桂义;东北森林沼泽景观区化探方法技术研讨会纪要[J];物探与化探;2002年03期 |
7 |
汪青松;;安徽省淮北前常—徐楼覆盖区综合找矿方法研究[J];安徽地质;2010年03期 |
8 |
张仁;;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物、化探作用[J];中国地质;1961年02期 |
9 |
陈立菅;;一种效果不错的油气藏化探方法[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82年Z1期 |
10 |
张达;吴淦国;杜建国;阙朝阳;刘文灿;许卫;谭捍东;狄永军;马先平;张志辉;;铜陵矿集区深部找矿工作的一些思考[J];安徽地质;2011年02期 |
11 |
邵军,王世称,张炯飞,朱群,李振祥,刘书金;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覆盖区化探异常查证方法研究与实践[J];地质与勘探;2004年02期 |
12 |
高锐
,吴功建;用化探方法找锡取得明显效果[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3期 |
13 |
佘纪扬;;汞量测量在第四系厚覆盖区的地质效果[J];上海地质;1986年01期 |
14 |
黄贤芳,田华;遥感技术在覆盖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4年S1期 |
15 |
黄贤芳,刘德长,黄树桃,潘蔚,田华,郭红燕,冯杰;遥感技术在覆盖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北京地质;1997年04期 |
16 |
顾金秋;试论我省覆盖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J];浙江地质;2001年02期 |
17 |
秦大正;上海覆盖区活断层[J];地震地质;1994年02期 |
18 |
王保良;覆盖区的岩性组合(岩相组合)填图法[J];地质通报;2002年12期 |
19 |
薛水根,吴新民;覆盖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甄别方法探讨[J];江苏地质;2003年04期 |
20 |
邓文胜,关泽群,王昌佐;从TM影像中提取城镇建筑覆盖区专题信息的改进方法[J];遥感信息;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