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在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研究,在研究区共识别出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三种沉积体系。并认为研究区储层砂体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为主,其次为滨浅湖滩坝、河流相砂体及少量的浊积岩体。且靠近盆地边缘部位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河流相砂体储层,盆地内部方向发育有滩坝、浊积岩砂体储层。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的观察及各种分析化验数据的整理分析,认为研究区古近系(SQ1~SQ5)储层成岩作用以压实、胶结作用为主,溶蚀作用较弱,交代作用仅在沙三段中可见。通过分析Ro值、I/S混层中S含量、胶结物类型、粘土矿物及孔隙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古近系(SQ1~SQ5)多处于早成岩B期和中成岩A期。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不发育,孔隙结构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以沉积相带、孔隙结构、成岩作用为基础,对研究区不同层序内储层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纵向上,SQ1(沙三下)、SQ2(沙三中)层序内多发育Ⅱ-Ⅲ类储层,SQ3(沙三上-沙二下)、SQ4(沙二上-沙一段)、SQ5(东营组)层序内多发育Ⅰ-Ⅱ类储层;平面上,在靠近盆地边缘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河流相砂体发育处,储层多以Ⅰ-Ⅱ类为主,向盆地内部方向滩坝砂体、浊积岩体发育处,储层多以Ⅱ-Ⅲ类为主。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古近系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横向上,盆地边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发育处主要以地层油藏、岩性油藏为主;远岸滩坝砂体、浊积岩体发育处,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纵向上,SQ1、SQ2、SQ3多以岩性、构造-岩性油藏为主,SQ4、SQ5多以岩性、地层油藏为主。在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沉积相带及构造作用,并预测了有利油藏发育区,为今后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