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树25-尚2区块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树25-尚2区块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东翼,处于西倾的单斜背景之上,区内发育了三个三级构造即北部的尚家鼻状构造,西南部的榆树林构造与和东南部的郝家粉房构造。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层位。本文从构造精细解释、断裂系统划分、构造演化史研究、油水关系特征和石油富集规律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研究区总体形态呈西南低东北高的构造格局,地层倾角变化相对较缓,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顶面构造具有良好的继承性。
2、区内断层发育且全部为正断层,平面上划分为四个断裂条带,剖面上表现为堑垒相间的发育特点。本区共划分四期断裂,其中以中、晚期断裂最为发育,同时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最为紧密。
3、通过平衡剖面研究,区内扶余油层自泉头组开始沉积,至嫩江组末期基本定型,期间共经历了四期演化阶段,即泉三段-泉四段沉积时期的稳定下沉阶段,青山口组-姚一段沉积时期的强烈伸展阶段,姚二、三段沉积时期的稳定下沉阶段和嫩一、二段沉积时期的快速沉降阶段。
4、由于断层发育,研究区内油气藏类型主要以断层油气藏为主,断层-岩性油气藏为辅,透镜状的岩性油气藏数量很少。油藏剖面及平面油水关系显示区内主要含油小层集中在扶一段和杨一段,不存在统一的油水界面。
5、区内主要的成藏方式有地垒式成藏、阶梯式成藏和地堑式成藏,其中地垒式好于阶梯式好于地堑式。研究区油气为三肇凹陷侧向运移成藏,油井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且西部多于东部,东部油井产油层位高于西部。
|
|
|
|
1 |
刘德来,陈发景,温详泉;松辽盆地坳陷期T_2断层成因机制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2 |
侯读杰,黄清华,孔庆云,冯子辉,黄福堂;松辽盆地白垩纪海侵事件与油气的早期生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3 |
黄福堂,迟元林,黄清华;松辽盆地中白垩世海侵事件质疑[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3期 |
4 |
黄清华,郑玉龙,杨明杰,李星军,韩敏欣,陈春瑞;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
5 |
张世奇,任延广;松辽盆地中生代沉积基准面变化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
6 |
侯启军,冯志强;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英文)[J];Petroleum Science;2004年02期 |
7 |
陈德兵;白景萍;张书义;;松辽盆地水动力系统和铀矿化类型浅析[J];铀矿地质;2007年05期 |
8 |
张方吼;松辽盆地坳陷建造生油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2年Z1期 |
9 |
孔庆云,王宁珠;松辽盆地原油和生油岩的萜烷、甾烷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3年04期 |
10 |
;《松辽盆地高精度航磁成果报告》通过评审[J];物探与化探;1985年04期 |
11 |
刘平略,周厚清,康桂云;松辽盆地元素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6年02期 |
12 |
杨树源;王光奇;刘嵩源;;松辽盆地中部东缘早自垩世地层研究的新进展[J];吉林地质;1986年02期 |
13 |
胡朝元;对松辽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初步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9年02期 |
14 |
高瑞祺,乔秀云,何承全;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浮游植物群及其环境讨论[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2年02期 |
15 |
朱庆杰,朱而勤,尹万泉,吴战国;松辽盆地西部张裂缝预测的应力场方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16 |
李晶;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形成机制的讨论[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年02期 |
17 |
于文卿,李长顺;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J];铀矿地质;1996年01期 |
18 |
楼章华,谢鸿森,蔡希源,王玉华,李本武;松辽盆地扶杨油层(K_1q~(3+4))沉积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01期 |
19 |
刘晓艳,卢双舫,冯亚丽,王国勇;利用CHM研究松辽盆地泥岩晚熟生烃特征[J];石油仪器;2001年02期 |
20 |
方立敏,李玉喜,殷进垠,陈均亮;松辽盆地断陷末期反转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