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地区二叠系油气藏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
【摘要】:黄桥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气藏为苏北盆地下扬子地区大型二氧化碳气藏,近年来,在二叠系龙潭组石油勘探方面也取得了效果显著,至此,黄桥地区已进入了二氧化碳气藏整装开发和潜力油藏滚动勘探评价阶段。为加快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本项目从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两个方向进行重点研究和技术公关,主要从资料优选、解释技术优化、致密砂岩及孔洞缝型灰岩储层预测、多资料综合应用、多方法相互印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黄桥地区气藏储量复算、气藏开发方案部署和油藏勘探部署中得到了应用。
黄桥地区构造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后,形成了由两条北东东走向的正断层所夹持的断垒和断鼻构造。本次主要利用二维地震资料确定区域构造框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落实了重点构造特征,最终搞清了黄桥地区二叠系断裂展布、构造形态和圈闭特征,并重新开展了断垒和断块划分。
二叠系栖霞组为孔洞缝型灰岩储层、龙潭组为致密砂岩储层,有效储层的分布控制着油气分布并直接影响着油气产能。本文利用属性分析、波形研究、不连续性检测、地震反演、分频检测等多种手段结合,最终找到了适用黄桥地区的技术序列与组合,并搞清了含油气层位的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指出了有利于油气富集优质储层分布范围。
综合以上研究,本次重新核实了二叠系栖霞组二氧化碳气田含气面积64km2,核算了气藏地质储量203.82×108m3,圈定了有利开采目标11.5km2。预测了二叠系龙潭组油藏含油面积31.3km2,计算了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523.7×104t,建议部署评价井1口。总结了二叠系龙潭组潜力目标溪桥北和N7构造的成藏条件,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433.3×104t,建议对N7井恢复试油,以期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
|
|
|
|
1 |
武丽;于文芹;杨立强;马殿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波斯湾盆地中部S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5期 |
2 |
苑书金;;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1期 |
3 |
张志存;海南岛二叠系研究的进展[J];科学通报;1988年09期 |
4 |
曾鼎乾;四川华蓥山二叠系调查追记[J];地球学报;1984年02期 |
5 |
;西特提斯区二叠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野外会议[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87年03期 |
6 |
刘传虎,刘福贵,李卫忠;时频分析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S1期 |
7 |
胡远来,刘明哲;灰色遗传识别在 XX 气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8 |
王大兴,史松群,赵玉华;苏里格庙储层预测技术及效果[J];中国石油勘探;2001年03期 |
9 |
兰素清,陆明华;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6期 |
10 |
洪余刚,陈景山,成世琦,代宗仰,李凌;瞬时振幅相干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1 |
韩小俊;施泽进;王良军;;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2期 |
12 |
崔世凌;杨泽蓉;;火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研究[J];石油物探;2007年01期 |
13 |
刘全新;高建虎;董雪华;;储层预测中的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岩性油气藏》创刊而作)[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14 |
马伯林;陆明华;舒福明;刘健;;地震属性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7年01期 |
15 |
孙卉;徐丽英;周旭红;赵立旻;边少之;;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区有利砂砾岩体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
16 |
苏云;李录明;钟峙;唐娟;;随机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6期 |
17 |
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于圣杰;;渤海海域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
18 |
曹琳昱;朱仕军;周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
19 |
黄胜兵;叶加仁;朱红涛;杨香华;魏刚;;渤中西环古沟谷与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
20 |
刘强;;煤层发育背景下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