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

刘伟  
【摘要】: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大量河流搬运物的输入使南海具有相对较高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南海又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其气候及环境易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因此南海沉积物不仅记录了南海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又叠加着区域物源和环境信息。本文选取了南海北部陆坡ZHSl48PC:岩芯进行一系列古海洋学、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等研究,以探讨南海MIS5阶以来的古环境记录以及沉积物中各种环境和气候的替代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周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浮游有孑L虫氧同位素的曲线对比建立了该岩芯的年代模式,底部年龄约为135.36Ka BP,位于深海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MIS)6阶。该岩芯冰期内的沉积速率高于间冰期,其中末次冰期(MIS2)的沉积速率最高。D-O旋回和Heinrich事件在该站位沉积物中均有记录。氧同位素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变化主要受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的岁差(26ka)和半岁差(12ka)周期的影响。 2、该岩芯剖面的粒度组成稳定,以粉砂和粘土为主。从沉积物粒度数据中提取出的4个敏感组分中,0.5~41μm的组分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的替代指标,16~63gm的组分可作为冬季风的替代性指标。此外4~16gm和631μm的颗粒组分则有效指示了陆源营养物质的输送,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导致的华南地区降水量增加有关。 3、该岩芯沉积物以富集轻稀土为特征,不同层段沉积物REE的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较为一致,均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配分模式,说明该岩芯沉积物的主体物源基本相同。判别函数计算结果表明物源是珠江和台湾海峡。稀土元素的主成分及频谱分析表明,该站位物源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 4、该岩芯沉积物的大部分主量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Si和Al并不存在过剩的情况;Ti可作为陆源碎屑的代表:Ba既包括了陆源碎屑Ba也包括生物成因Ba;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Ni、V、Ba、Cr、Mn、Zn和Cu元素能够反映源区的物理化学变化,Ti、S、Zr代表陆源碎屑,Sr和P代表生物碎屑组分,SiO_2和Al_2O_3反映碲屑粘土组分。 5、该岩芯稳定氧同位素年代学与沉积物不同层段的火山玻璃对比发现,在MIS过渡期均检测到火山喷发活动的信息,说明火山活动确实对该区域的气候变化有所影响。不同层段火山玻璃含量的不同,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高度以及喷发强度所造成的火山灰传播距离不同或者指示了火山源区距离沉积站位的远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力锋;赵克斌;黄欣;;南海北部陆坡热流与天然气水合物赋藏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1期
2 赵美训;赵晓晨;陈建芳;邢磊;SARNTHEIN M;陆红峰;;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3 王力峰;沙志彬;梁金强;陆敬安;;晚期泥底辟控制作用导致神狐海域SH5钻位未获水合物的分析[J];现代地质;2010年03期
4 杨睿;吴能友;雷新华;梁金强;沙志彬;苏正;;波阻抗反演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J];现代地质;2010年03期
5 蒲晓强;陶小晚;张会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4期
6 许威;邱楠生;孙长宇;陈光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分布特征[J];现代地质;2010年03期
7 闫桂京;何玉华;迟红光;;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南海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现代地质;2010年03期
8 汪品先;闵秋宝;卞云华;冯文科;;十三万年来南海北部陆坡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地质学报;1986年03期
9 何良彪;南海铁锰结核(壳)的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10 李学杰;韩建修;唐荣革;陈芳;方小波;陈超云;李国胜;;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J];南海地质研究;1997年00期
11 吴能友;翁焕新;张兴茂;钟和贤;;南海北部陆坡5万年来沉积磷积累及其对大气CO_2变化的指示意义[J];南海地质研究;2003年00期
12 梁劲;王宏斌;郭依群;;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速度研究[J];现代地质;2006年01期
13 黄玥;冉莉华;蒋辉;;南海北部陆坡晚更新世末期硅藻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14 丁巍伟;李家彪;李军;;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峡谷形成机制探讨[J];海洋学研究;2010年01期
15 李学杰;;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初步研究:ODP钻孔证据[J];南海地质研究;2004年00期
16 陈芳;苏新;陆红锋;陈超云;周洋;程思海;刘广虎;;南海北部浅表层沉积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及其对富甲烷环境的指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17 万玲;曾维军;吴能友;姚伯初;朱本铎;陈泓君;;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J];中国地质;2009年03期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19 卢振权;吴必豪;金春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一种估算方法——以南海北部陆坡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3期
20 李晓兰;;开发南海和南黄海海域资源实现勘探突破[J];海洋石油;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亚超;徐晓达;;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反应性硅的形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永东;栾锡武;刘鸿;;南海北部陆坡存在古特提斯遗迹的地球物理证据[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秦志亮;吴时国;;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毅;何丽娟;汪集旸;;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的热流分布与海底地形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亚敏;罗贤虎;徐行;杨小秋;施小斌;;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海底原位热流测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秦志亮;吴时国;;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块体搬运体系与水合物分解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庞雄;陈长民;朱明;何敏;申俊;柳保军;;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大油气区的形成条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张旭东;;海底地震仪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处理方案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木壮;沙志彬;梁金强;郭依群;王宏斌;梁劲;;南海北部陆坡似海底反射波(BSR)分布的控制因素[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李安春;陈丽蓉;蒋恒毅;;南海32Ma以来的沉积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与古环境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杰;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矿物学记录及其构造和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秦志亮;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孙运宝;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灾害机理与钻前预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刘伟;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刘锋;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海底滑坡与环境风险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浩东;南海北部陆坡冷泉和非冷泉沉积物古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张茜;南海北部陆坡地区晚更新世深海冷泉双壳类动物群落及其生态环境的讨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曲莹;南海北部陆坡冷泉区晚更新世以来底栖有孔虫与甲烷喷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杨建民;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断裂系统发育演化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徐倩;中国南海ODP1148站位岩芯环境磁学研究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毕海波;台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含量估算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8 王金莲;海洋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和测试结果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曹杰峰;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海底斜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尉;几处海域有新发现[N];广东科技报;2009年
2 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陆坡油气新区调查收获颇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3 ;开拓思路找矿 科学部署勘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周玉芬 陈惠玲;探寻海洋油气后续基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孙宇浩;我国有望十年后开发利用可燃冰[N];中国矿业报;2009年
6 记者陈惠玲;加快勘探“海上油气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7 记者 梁钢华;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经济参考报;2008年
8 陈惠玲;公益性拉动商业性 催生找矿重大突破[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振国;“可燃冰”: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甘远志;可燃冰:让海南走向能源大省[N];工人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