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钾质岩浆岩年代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滇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沿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及其附近,分布着大量的新生代钾质岩浆岩。本文以滇西大理、剑川、姚安、鹤庆、凤庆等地区为研究工作区,选择区内新生代钾质岩石包括富碱斑岩和基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年代学、矿物学、主微量和同位素组成研究,探讨新生代钾质岩石的时空分布特征、源区特征及岩石成因。
滇西地区钾质岩石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富碱斑岩的U-Pb年龄范围为40.53Ma~34.17Ma,基性火山岩的年龄范围为34.07Ma~4.9Ma。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岩浆作用的高峰期为40Ma~30Ma,其主体成岩时间晚于40Ma,属于青藏高原后碰撞岩浆作用产物。钾质岩浆活动是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响应。
新生代钾质岩石中常见造岩矿物的矿物学研究显示,研究区内钾质岩石所辉石均为透辉石和普通辉石;富碱斑岩中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基性火山岩中云母为金云母;富碱斑岩中长石为富钾的正长石,基性火山岩中长石为拉长石和倍长石。基性火山岩中橄榄石的Fo值较高,多数橄榄石属于贵橄榄石。
滇西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属于钾玄岩系列,基性火山岩属于钾质岩石系列。富碱斑岩的Mg#值大大低于基性火山岩的Mg#值。富碱斑岩和基性火山岩都具有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同位素组成显示源区具有EM Ⅱ型富集地幔和Dupal同位素异常特征。新生代富碱斑岩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滇西地区新生代钾质岩石并非原始岩浆,而是经历了不同程度演化的进化岩浆,岩浆受地壳混染的影响较小。富碱斑岩的起源可能与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基性火山岩的源区可能是受到多次古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使得滇西地区地壳和岩石圈大幅度缩短并加厚,加厚下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沿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剪切走滑拉张作用,是引起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钾质岩浆的重要原因。
|
|
|
|
1 |
赵欣,喻学惠,莫宣学,张瑾,吕伯西;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J];现代地质;2004年02期 |
2 |
洪庆玉;;论岩浆岩风化期长短的地球化学[J];地质论评;1958年05期 |
3 |
金相录;;介绍苏联最近出版的“与岩石成因问题有关的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J];地质科学;1960年02期 |
4 |
李艳青;佘振兵;马昌前;;石英SEM-CL微结构及其在岩石学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
5 |
王世明;匡耀求;;宝山—香花岭一带岩浆岩的稀土元素特征[J];湖南地质;1992年02期 |
6 |
刘英俊;李兆麟;汪东波;董国仪;吴启志;;粤东沿海一带中生代含锡建造的地球化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6年03期 |
7 |
曲晓明;辛洪波;徐文艺;;西藏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容矿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成矿的贡献[J];地质学报;2007年07期 |
8 |
赵海杰;毛景文;叶会寿;侯可军;梁慧山;;陕西洛南县石家湾钼矿相关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及岩石成因: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制约[J];矿床地质;2010年01期 |
9 |
张成立;周鼎武;陆关祥;王居里;王润三;;南天山库米什蛇绿混杂岩带中硅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岩石学报;2006年01期 |
10 |
马润则;刘登忠;陶晓风;石和;胡新伟;;西藏措勤地区布嘎寺碱性正长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J];地质通报;2007年04期 |
11 |
林中洋,胡鸿翔,张文彬,章惠芬,何正勤,林真明,邱陶兴;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J];地震学报;1993年04期 |
12 |
张四新,张晓亮,程宏斌;滇西地区现今垂直形变演化特征[J];地震研究;2005年03期 |
13 |
李滔;;滇西地区前兆震群参数的主成分分析[J];地震研究;2007年01期 |
14 |
任军虎;柳益群;冯乔;韩文中;高辉;周鼎武;;东昆仑清水泉辉绿岩脉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J];岩石学报;2009年05期 |
15 |
莫江平;;新疆阿吾拉勒陆相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
16 |
罗万林,胡正言;滇西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平均化学成分[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3年04期 |
17 |
刘建中;用小震应力降估算滇西地区深部绝对应力值[J];地震研究;1989年03期 |
18 |
上官志冠;滇西地区断层气体成因研究[J];中国地震;1989年02期 |
19 |
胡鸿翔,高世玉;滇西地区地壳浅部基底速度细结构的研究[J];中国地震;1993年04期 |
20 |
孙泽轩;陈洪德;朱西养;王四利;陈勇;;滇西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现状与找矿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