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康马地区白垩纪大洋红层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古生态
【摘要】:我国白垩纪海相沉积只出现在西藏、新疆、台湾等地,而以西藏地区出露为佳,因此对该区的研究成为地质学家们研究白垩纪海相地层的最佳选择。白垩纪大洋红层(CORBs)在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地区有广泛出露,尤以江孜康马地区出露较好。大洋红层所含大化石贫乏,而微体化石特别是有孔虫及放射虫却较为丰富,因此微体化石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大洋红层的时代及古生态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选择白垩纪大洋红层出露良好的康马田巴剖面开展大洋红层的底栖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及古生态方面的研究,以期对该区大洋红层的时代进行生物地层学方面的时代约束,同时对大洋红层的成因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通过对西藏南部康马田巴剖面的有孔虫进行生物地层、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沉积建造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通过对康马田巴白垩纪大洋红层剖面样品的处理,获得有孔虫化石1500余枚,初步鉴定出底栖有孔虫21属27种,建立了5个底栖有孔虫化石带:Spirotecta ovata带,Gyroidinoides globosus带,Nautilus faba带,Bulimina laevis带,Guadrimorphina camerata umbilicata带。
(2)通过对田巴剖面有孔虫的研究,初步建立起康马田巴地区白垩纪大洋红层的有孔虫生物地层序列,据此推测大洋红层的时代应为Santonian晚期-Maastrichtian早期。
(3)通过对有孔虫古生态的研究,结合沉积相等方面的分析,对大洋红层的形成环境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晚白垩世Campanian期间,研究区有一个水体变浅的过程,造成水体化跃面的下降,有孔虫大量繁殖,水体中富含的Fe~(2+)被氧化成Fe~(3+),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北亚带原地形成了一套富含有孔虫及放射虫化石的红色海相沉积(CORBs)。
(4)根据对沉积类型和岩相的分析,认为康马田巴地区在晚白垩世处于次深海--大陆斜坡的环境,并有进一步变浅的趋势。
(5)通过对相带和生物地理特征研究以及与邻区的对比,发现康马田巴有孔虫动物群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以南的一狭长地带的深海相沉积岩系中,这一狭长地带在白垩纪可能是一条东西向延展的深海槽,而南带的岗巴等地则处于外陆架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