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宁波中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石晓今  
【摘要】: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宁波地区是著名的旅游区,其资源消耗量非常大,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环保清洁能源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当地地热资源条件并做出评价及分析,满足当地经济需求,显得非常有必要。 本文研究区为宁波中东部火山岩地区,其大部分被侏罗系流纹岩及凝灰岩所覆盖,前人在此做过的深部地热勘查工作非常少,属于地热盲区。继2006年宁波东钱湖和九龙湖深层地热井的钻成,人们相信在火山岩地区开发地热已经成为可能。 本文综合了宁波火山岩地区的地质构造,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热深层井的钻井资料,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研究区进行地热地质条件分析,从盖层、热储、通道、热源四个方面分析,证明该区具备存在地热的储存条件,地热类型为隆起区断裂深循环型,断裂对研究区的导水导热起到决定性作用。 2.以东钱湖及镇海九龙湖地热成功勘查为例,分析物探勘查方法有效性,探讨不同物探方法勘查地热的实际应用效果。 3.结合区域内已有的地热井、温泉、地表水等水化学资料,阐述研究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应用地热温标方法,预测研究区热储温度,为找寻地热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4.对研究区的地热开采井进行地热资源评价,包括热量,水质及热水用途评价等,估测地热开发前景,为地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研究区虽覆盖厚层侏罗系等火山岩,仍有地热存在开发条件。地热类型为隆起区断裂深循环型,镇海-深甽大断裂对研究区起控热作用,北北西向断裂为其导水通道。地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与火山岩无直接起源关系。地下热水温度为低温型,属于中小型地热田,可用于医疗、洗浴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兴;;河间县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进展与经验[J];中国能源;1987年03期
2 业编;云南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太阳能资源[J];云南电业;2000年09期
3 欧阳婷婷;彩云之南系列(38) 云南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J];云南电业;2004年11期
4 ;荷兰废弃矿井开发地热资源[J];华东电力;2008年11期
5 王秉忱;;世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向——兼谈我国地热工作方向[J];工程勘察;1982年04期
6 沈龙海;;进一步搞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J];中国能源;1992年11期
7 黄卫星,杨亲民;山西省地热资源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3年01期
8 张秉书;北京地热的春天[J];中国科技信息;2004年08期
9 徐军祥;我国地热资源与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10 卫克俭;;浅谈新疆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可再生能源;1986年02期
11 曹军;;利用地热资源干燥木材[J];节能;1993年08期
12 ;天津:生态城将充分利用地热资源[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8年06期
13 张慧霞;张正华;;东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思考[J];可再生能源;2009年04期
14 马荣刚;;关于当代中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探析[J];价值工程;2010年03期
15 支路川;;我国的地热资源和京津地区的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能源;1983年02期
16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J];可再生能源;1992年06期
17 王大宏,曾毅;西藏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应采取的措施[J];西藏科技;2002年10期
18 李进军;徐广鑫;;邯郸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02期
19 李德海;;辽河油田沈采地区地热资源勘探与开发研究[J];地下水;2008年04期
20 李华;周勇;;开发地热资源 促进低碳生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陆成新;常志勇;;新疆塔什库尔干地热资源特征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贵玲;;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战略研究[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宏伟;;简介地热资源供热[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4 许军强;白朝军;王跃峰;;我国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及其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李克文;;利用油气田伴生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欣;伊才颖;;地热资源在农工新村小区的利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7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研究[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潘国林;;安徽省地热资源特征及远景区划[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庄庆祥;曾志标;;福建省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回顾[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友琴;;论河南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斌;松潘甘孜地区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施龙;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3 朱焕来;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郭丽华;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方宝明;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吕金波;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7 管彦武;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徐光辉;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9 刘瑞德;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杨素萍;我国分散发供电与集中供电协调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旭;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法律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2 杜海宾;内蒙古自治区后河套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初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芦文霖;贵州省遵义市忠庄地热勘查区地热资源成因机制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联波;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王亚军;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银川平原地热资源储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董俊领;长青林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7 黄悦;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综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周莹;我国地热产业的法律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
9 许庭武;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金飞;黑龙江省肇州县肇州镇地热资源评价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淡宜;东非各国将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N];中国煤炭报;2008年
2 刘浦泉 郭金玉;北京 利用地热资源种植温室花卉[N];农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何勇;山东发现丰富地热资源[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丽燕;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巨大[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毛海峰;我国应加快发展地热资源[N];科技日报;2006年
6 记者 何毓敏 通讯员 龚章河;贵州全面规划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7 记者 吴绍冰 张建平;地热资源实行保护性限额开采[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8 ;积极开发地热资源 支持发展低碳经济[N];长春日报;2010年
9 记者 赵恒;市校合作开发地热资源[N];广元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刘常俭;采热用热将有“热规矩”[N];河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