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亚平  
【摘要】:弄清地下水补给量和补给分布特征,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关键,也可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山前平原是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区,是平原含水层中地下水的重要补给带,具有地形从陡峭过渡到平缓,含水层从裂隙含水层过渡到孔隙含水层,土地利用从森林过渡到农业用地等特点。本文以水文地质背景各异的日本那须冲洪积扇地区和足利地区为例,联合使用示踪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辨析了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定量估算了各补给来源对地下水的贡献率。本文给出了各补给来源对地下水贡献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影响该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特别探讨了河水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还提出了利用一种稳定同位素δ值作为地下水水位之外的额外模拟校准项目来改善数值模型方法的校准结果的方法,并验证了改善校准后的模型在用于分析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特征时的有效性,以及在地下水水位观测数据缺乏地区,该改善校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山前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有当地大气降水、河水、山前侧向补给和稻田水。其中,当地大气降水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其对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60%,并且对山前平原大部分地区的补给贡献率芝50%。河水是地下水非常重要的补给来源,接受河水补给贡献50%以上的地下水的延伸范围可达距离河渠1-4 km,区域大尺度的地形是控制接受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区域地质背景和位置是重要因素。稻田水和山前侧向补给对地下水的贡献率与大气降水和河水相比小很多。稻田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受稻田分布和灌溉时期的控制作用明显,山前侧向补给的出现与区域地质背景有很大关系。在山前的小区域范围内,山前侧向补给对地下水的贡献显著,并且限制了河水对山体侧地下水的补给。使用稳定同位素作为地下水水位之外的额外校准数据,能够有效地改善山前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校准,特别是有效地改善了地下水位观测数据缺乏地区地下水数值模型的校准。联合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示踪方法能够很好的减少或者弥补两种方法各自的局限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雪芹,徐秀娟,蒋丽艳;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朱雪芹,文丽杰,孟庆国;哈尔滨市地下水开采安全警戒量的研究[J];水文;2003年03期
3 王平 ,田自红;保护地下水 让我们行动起来[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12期
4 ;上海市地下水开采大幅压缩[J];市政技术;2005年06期
5 本刊编辑部;;第3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将在河海大学举行[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第三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将在河海大学召开[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5期
7 郑丰;环境良好的地下水开采[J];水利水电快报;1997年24期
8 蒋超;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J];百科知识;2004年05期
9 温彦,乔国超,戴云凯;对驻马店市地下水开采现状的思考[J];河南地质;2000年02期
10 王晓青;济宁市地下水供求与管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3期
11 英若智,赵玲;解决河北省地下水严重超采对策浅议[J];河北水利科技;2001年01期
12 费宇红,王金哲,石迎新;石家庄市地下水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3 潘俊,陈欣,孙才志;年调节平原型水库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2期
14 曾瑜,熊黑钢,谭新萍,何秉宇,毕永波;奇台绿洲地下水开采及其对地表生态环境作用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15 官善友,陈浩;地温空调(水源)地下水开采设计探讨[J];城市勘测;2005年03期
16 张春志,苗晋祥,李中明;豫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J];地下水;2005年03期
17 吕红,张静,刘萍;地下水科学调控与增效利用[J];地下水;2005年04期
18 李国荣;聊城市地下水开采与补源研究[J];山东水利;2005年08期
19 梁进安,张广林;洛阳市区洛河水面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0 叶士清;陈转兰;;江阴市实施地下水禁采的成效与举措[J];江苏水利;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皝;唐益群;杨坪;王建秀;;农村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与综合治理[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2 田廷山;;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对策[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3 樊明;王东杰;;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农业增产方式亟待调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4 路瑞利;王红雨;方树星;;宁夏某区地下水开采数值模拟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刘刚;雷炎;王志坤;张勤;;辽阳市首山超采区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霞;陈建生;;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几点质疑[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霞;陈建生;;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几点质疑[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8 邱玉洲;董金梅;岳潇静;刘建华;李青霞;;胶东地区地下水地表水联合优化调度初步探讨[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9 邝白莜;刘如春;;地质专家杨鹏儒提出广州地下水呈过剩状态导致水位上升地质变化危及城市安全[A];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8年
10 胡娟;丁国梁;;浅析阜康市地下水埋藏分布及水位动态[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霞;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刘亚平;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李英;宁南固原岩盐矿区地下水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任军;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两侧地下水风险源特征分析及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陈松;基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宿南矿区地下水演化与识别[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陈添斐;地下水与陆面蒸散相互作用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徐彦泽;沧州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与稳定同位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胡立堂;地下水三维流多边形有限差分模拟软件开发研究及实例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10 杨鹏年;塔里木河下游间歇输水条件下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华;热电厂运营期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张泽平;黄河冲积平原区水库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付晓杰;干旱区水盐模似模型研究及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刘纪渊;基于GMS的靖边县古山坑地下水源利用量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5 冯西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姚珂君;傍河抽水驱动下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徐网谷;地下水开采凿井空间辅助设计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竟;植被对地下水依赖程度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李文娟;北京市集约化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脆弱性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10 陶建华;沙颍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山西:限制地下水开采[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记者 赵维光 实习生 冯靖;上海地下水开采将减少2/3[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李竞立 和光亚;今年将封闭190口地下水井[N];云南日报;2009年
4 记者 冯丽俐;擅采地下水最高罚10万[N];昆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铁兵;我省将通过结构调整和农艺节水压采地下水3.59亿立方[N];河北经济日报;2014年
6 编译 王悠然;墨西哥地下水危机可追溯至上世纪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朝辉 晓荻 冯建;深州三措并举推进地下水综合治理[N];衡水日报;2014年
8 记者 谢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N];大众科技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于猛;看不见的地下水 看得见的水危机[N];人民日报;2005年
10 谢飞君;济南地下水:“一碗水”还是“两碗水”?[N];中国建设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