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双湖赞宗错地区去申拉组火山岩特征及构造意义
【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国际上地质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所在的地区在不同时期曾发生过一系列的构造运动,经历的地质事件也是多阶段的,包括特提斯阶段的三个阶段以及印度-亚欧大陆碰撞等,这些地质事件所带来的构造运动会使得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在洋壳的俯冲以及印度与亚欧大陆碰撞的过程中。本文研究的地区处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内,由于班怒带独特的构造格架使得其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这些岩浆活动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所以研究它们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在西藏双湖县赞宗错地区采集的去申拉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对该组岩石进行野外观察描述、镜下岩相学矿物鉴定、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锆石年龄测试的研究,探讨了班怒带去申拉组火山岩的岩石成因以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研究的去申拉组火山岩位于西藏双湖县以南,主要是一系列的中性火山岩为主、中酸性火山岩次之的包括不同颜色的安山玢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等岩石组合;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等。该套岩石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属中酸性岩石,SiO_2含量57.38%-71.23%,属于中、高钾钙碱系列。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岩石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其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解中显示为右倾曲线,Eu呈现正异常。锆石年龄检测出中酸性火山岩的侵位时代约为115 Ma。而研究区域的去申拉组火山岩成因通过笔者的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沿冈底斯地块北缘南向俯冲消减、洋盆闭合导致了研究地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进而产生了这套中酸性火山岩。因此也提供了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