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刘栋  
【摘要】: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在后碰撞构造-岩浆演化阶段发育了一套与东西向伸展构造伴生的渐新世-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和埃达克质含矿斑岩。作为青藏高原演化过程中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岩浆活动响应,这套后碰撞岩浆活动记录为探讨高原隆升机制、揭示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以及示踪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和印度-欧亚大陆汇聚过程中的沉积物俯冲交代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然而,对于藏南幔源超钾质岩石的成因、其地幔源区交代富集作用和中新世藏南深部动力学过程的理解却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钾质中酸性火山岩被认为具有和后碰撞埃达克质侵入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埃达克质岩石,但是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成因差异。本文以藏南幔源超钾质火山岩(包括捕获的地幔橄榄岩包体和壳源包体)和同时代的钾质中酸性岩石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并对全岩Sr-Nd-Pb-Os和Mg-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准确测定。借助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分析,本文从藏南超钾质火山岩中发现了大量大陆地壳起源的元古代-新生代锆石捕掳晶。通过对比拉萨地块的碎屑锆石和岩浆活动记录,本文发现超钾质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拉萨地块地壳物质的混染。超钾质岩石锆石捕掳晶的DyN/YbN和U/Yb从~55 Ma开始发生系统性的升高,这种现象被解读为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汇聚导致拉萨地块地壳自早古近纪以来的持续加厚过程,表明幔源岩浆捕获的锆石捕掳晶可以用来反演上覆地壳的演化。全岩Os-Sr-Mg同位素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地壳混染作用对后碰撞幔源超钾质岩浆活动的同位素组成具有深远影响,同时还发现新特提斯洋壳富含碳酸盐的沉积物在北向俯冲过程中对藏南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与改造作用。受到地壳混染影响较小的超钾质岩石样品具有低的187Os/188Os,这些低187Os/188Os样品的δ~(26)Mg与~(87)Sr/~(86)Sr呈负相关关系,与Hf/Sm则为正相关关系,表明高镁碳酸盐(例如白云石)的交代作用能够有效改变地幔源区的Mg同位素组成。拉萨地块超钾质岩石的δ~(26)Mg和Hf/Sm在空间分布上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地幔碳酸盐交代作用会随着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尽管钾质火山岩和埃达克质侵入岩均展现出高Sr/Y和La/Yb、低Y和Yb的地球化学特征,但是这两种壳源后碰撞岩浆岩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和同位素变化特征。后碰撞埃达克质侵入岩主要出露在南部拉萨地块,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其非放射性成因的~(143)Nd/~(144)Nd以及其同岩浆锆石εHf(t)从35Ma开始迅速减低的趋势早于幔源超钾质岩浆活动的开始,表明俯冲印度大陆地壳物质对埃达克质岩浆活动有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同时代的钾质中酸性火山岩与幔源超钾质岩石拥有相同的时空分布特征,这两种岩石的全岩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不仅证实了两者与拉萨地块的亲缘性,还表明深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物质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并未扮演主要角色。通过对比拉萨地块不同地区的后碰撞岩浆活动记录,本文发现早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石在野外呈现类似双峰式火山岩的分布形式,两者在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表明幔源超钾质岩浆对同时代钾质火山岩的直接贡献很少;随着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向东部迁移,晚中新世的钾质火山岩拥有与超钾质岩石相近的同位素组成,暗示两者具有更加密切的成因联系。考虑到与青藏高原加速隆升相关的一系列地质事件在中新世集中爆发,包括剥蚀-沉积速率加剧、海水~(87)Sr/~(86)Sr比值剧烈变化、以及构造应力格架转变等,拉萨地块渐新世-中新世的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可能与该时期藏南加厚岩石圈地幔底部对流减薄或拆沉作用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邱检生,王德滋,周金城,曾家湖;山东中生代橄榄安粗岩系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J];地球科学;1996年05期
2 郑思哲;;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的精神象征——青藏高原精神述评[J];柴达木开发研究;2021年05期
3 ;雪域风光——青藏高原[J];海峡教育研究;2018年03期
4 王钢;;青藏高原[J];工会博览;2019年16期
5 杜滋龄;;青藏高原之歌[J];国画家;2018年02期
6 杜滋龄;;《青藏高原之歌》[J];美术;2018年04期
7 张千一;青藏高原[J];北方音乐;2005年04期
8 张千一;青藏高原[J];北方音乐;1997年04期
9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09期
10 沈奇;;雪域——致青藏高原[J];青海国土经略;2015年03期
11 陈爱民;;青藏高原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素养的表征及提升策略[J];教师发展研究;2021年03期
12 王磊;;那神秘的青藏高原[J];生物进化;2020年01期
13 葆华;;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J];广东第二课堂(上半月小学生阅读);2014年05期
14 施翔;吴大同;;青藏高原我心中的画卷[J];歌曲;2014年10期
15 孔庆武;;点亮你的梦——写给青藏高原[J];音乐天地;2012年01期
16 赵凌云;;喊一声青藏高原(外二首)[J];民族音乐;2012年01期
17 周长艳;唐信英;李跃清;;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水汽输送相关研究综述[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年03期
18 魏玉栋;;青藏高原[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01期
19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启动[J];浙江气象;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增乾;余希静;徐宪;潘桂棠;;青藏高原地质基本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C];1980年
2 姚檀栋;;刘东生先生和青藏高原研究[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3 董树文;;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的殿堂(代序)[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4 石培礼;Christian Krner;Günter Hoch;;青藏高原高山树线生长受限理论实证研究(英文)[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成升魁;谷树忠;;青藏高原在开放中发展与探索[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朱永盛;刘保华;段本春;;青藏高原区域均衡补偿模式的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杨立强;张中杰;;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潘桂棠;;青藏高原形成的控制因素[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曹建玲;张怀;石耀霖;;青藏高原岩石层变形的三维球壳有限元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1 ;青藏高原人群遗传起源及环境适应[A];2017中国长三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C];2017年
12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3 杨立强;张中杰;;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效应仿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14 杨国华;杨博;占伟;刘志广;梁洪宝;;青藏高原现今水平运动及其机制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15 王敏玲;梁晓峰;徐涛;田小波;张忠杰;;青藏高原西缘上地幔体波成像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论文集[C];2014年
16 郑勇;傅容珊;;青藏高原岩石圈性质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7 郑勇;傅容珊;黄建平;;蠕变黏滞性结构对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影响的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8 李德威;;青藏高原板内层流造山及其热隆伸展成矿[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9 徐祥德;;青藏高原动力、热力过程对区域大气水分循环与大气环境综合影响物理图象的初步认知[A];2016第八届全国计算物理会议报告文集[C];2016年
20 周长艳;邓梦雨;齐冬梅;;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栋;青藏高原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杨琳韵;次季节低纬波动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20年
3 赵兴炳;青藏高原西部戈壁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与湍流通量参数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4 张琪;青藏高原东麓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
5 邵帅;黑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刘秀;天山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南北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7 孙静;青藏高原斑头雁与禽流感病毒的时空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0年
8 刘益;扬子地块西缘高家村杂岩体岩石成因与成矿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9 王浩;山东邹平火山岩盆地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铜成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孙婵;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年
11 张家政;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2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3 张柳毅;松辽盆地北缘第四纪富钾火山岩成因:橄榄石微量元素示踪证据[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14 刘安琳;藏南典型地区林子宗火山岩成分的时空对比及其构造含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5 万战生;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高导层的地质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16 马立成;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7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18 王青;拉萨地体南北两侧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岩浆起源和岩石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9 刘伟;准东北石炭系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Lu异常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0 蔡厚安;辽西八道壕煤盆地层序地层和火山岩层位及找煤远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燕;近50年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何佳琛;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生态治理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3 刘宁;青藏高原沙尘起沙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徐婷;青藏高原雪景山水画创作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0年
5 贲海荣;基于对流层温度纬向偏差建立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6 王迎春;宁夏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加热场的联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朱蒙;西藏双湖赞宗错地区去申拉组火山岩特征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金蕊;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对不同海区海温强迫的响应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9 申如如;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照片元数据的游客时空行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0年
10 谭皓元;大兴安岭中段索伦地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D];吉林大学;2017年
11 王万京;青藏高原地区海棠植物调查与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2 陈宝林;青藏高原近20年NDVI动态变化及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21年
13 温馨;青藏高原遥感地表温度的时间序列建模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14 段丽君;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陆气多尺度相互作用特征[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15 罗建刚;青藏高原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与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6 常祎;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云和降水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17 何红艳;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格局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18 刘向东;西昆仑昆盖山北坡晚古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9 李绍峰;青藏高原官兵传承“两路”精神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9年
20 范超峰;内蒙古自治区拐子湖一带石炭纪白山组火山岩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全面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N];甘肃日报;2022年
2 记者 常旭 通讯员 刘滟;在青藏高原大写淄博品格[N];淄博日报;2022年
3 王孝祥 肖毅;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富集关系[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崔国辉 通讯员 孙朝阳;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风资源评估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气象报;2022年
5 本报记者 李洁尉 卢庆雷;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关键基因被发现[N];科学时报;2010年
6 记者 吕冰心;青藏高原是一块“科研宝藏”[N];北京科技报;2022年
7 本报记者 杨雪;她在青藏高原上追寻水的踪迹[N];科技日报;2022年
8 本报记者 陆成宽;古高度定量重建技术揭秘青藏高原“长高史”[N];科技日报;2022年
9 首席记者 许琦敏;“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时超过4600米的?[N];文汇报;2020年
10 记者 史金茹;2020年青藏高原地质研讨会在拉萨召开[N];西藏日报(汉);2020年
11 本报记者 杨雪;钟扬:行走在青藏高原 追寻希望的种子[N];科技日报;2021年
12 记者 马玉宏 石晶;推进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21年
13 本报记者 张明禄 简菊芳 宛霞 李慧;青藏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4 本报记者 张梅;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陕西智慧[N];陕西日报;2020年
15 本报记者 郑思哲;“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的精神象征[N];青海日报;2021年
16 本报记者 叶传增;苏涛,测龄青藏高原[N];人民日报;2019年
17 本报记者 唐园结 程鸿飞 郜晋亮 李纯;回荡在青藏高原上的铿锵足音[N];农民日报;2020年
18 刘晓倩 本报记者 陆成宽;青藏高原一发力 长江流域或迎来降雨[N];科技日报;2020年
19 本报记者 张蕴;刘丛强院士:青藏高原保护与发展需全球视野[N];科技日报;2020年
20 记者 刘晓倩;科学家找到人类定居青藏高原原因[N];中国科学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