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琥珀的宝石学特征及热处理研究
【摘要】:作为世界上有机宝石之一的琥珀,近几年来由于商业环节的重视与引导,价格攀升,导致各种热处理、再造、染色、镀膜、塑料仿制以及柯巴树脂冒充的蜜蜡充斥市场,针对琥珀的各种造假仿制手段层出不穷,很多商家亦无法确定自己琥珀商品的真假,使得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波罗的海琥珀作为众多琥珀类型中商业价值较高的一种,在价值飞涨的同时,也伴随着层出不穷的优化处理方式甚至仿冒产品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造假手段的升级,波罗的海琥珀的优化处理方式也更加多种多样。从而对波罗的海琥珀产品的正常商业行为有着更多的负面影响,使得无良商家为了利益在产品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严重的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对琥珀产品的鉴定检测上,目前在实验室中常用并且准确度较高的方法是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使用镜面反射法对样品进行测试,得到样品的红外反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来确认样品是否为天然琥珀。甚至有些更为精确的判断只能通过表面破坏的方式来获得实验结果,后果则是使产品的商业价值因为外形遭到破坏而降低,即损害了商家的利益,也影响了琥珀的流通性。本文以波罗的海琥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品进行外观特征描述、折射率检查、发光性、偏光检查、显微放大观察等常规宝石学检测和红外光谱分析以及紫外-可见光光度计等测试方法,来详细的分析波罗的海琥珀的宝石学特征。并对其进行热处理实验,通过比较热处理前后波罗的海琥珀在宝石学特征和谱学特征上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天然波罗的海琥珀在长波紫外灯灯下多显现不均匀的强蓝白色荧光,荧光随纹理分布,可具有异常干涉色;波罗的海琥珀吸收峰(1736cmˉ1)较高,另外,1250~1175cmˉ1处的“波罗的海峰”可以作为波罗的海琥珀的辅助鉴定依据。通过对比波罗的海琥珀进行热处理前后的宝石学特征变化,实验表明,波罗的海琥珀的颜色变化与加热温度的高低和加热时间的长短明显相关;对其进行加热处理,可以使波罗的海琥珀紫外荧光的颜色与亮度产生变化,可以使其荧光减弱或者消失;热处理使琥珀中的C-H键收到氧化而减少,而醇、酯、醚及C=O官能团等含氧结构的增加,且琥珀红外光谱中976~1227cmˉ1处含氧结构的吸收峰由多峰趋向于合并为单峰,琥珀中含氧结构的增加会导致琥珀的外观颜色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