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南金沙江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研究
【摘要】:南金沙江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古特提斯构造域,保存着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产生的岩石学、沉积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记录,是进行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理想区域。前人研究集中在造山作用相关岩浆岩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探讨等,构造地质学及其综合研究较薄弱,制约了对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的解读和重建。因此本文选择南金沙江缝合带(造山带重要组成单元)中段的混杂岩、侵入岩和角度不整合作为研究对象,以造山作用大地构造体制演变下构造序列解析为基础,结合已发表岩浆岩研究成果,开展了区域地质综合研究,以期精细刻画和深入讨论古特提斯期南金沙江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并促进对同时期东特提斯构造域整体演化的理解认识。通过精细构造解析,将造山期构造分成两个期次。D_1期构造为高角度西倾的区域透入性面理,代表碰撞造山挤压体制早期阶段,相关运动学标志指示D_1期构造为由西向东逆冲推覆。通过黄铁矿压力影,计算出D_1期缝合带缩短为原始宽度的15.5%。根据产状差异以及对D_1期的叠加置换关系,识别出D_2期构造。D_2又分为D_(2-1)和D_(2-2)两类:D_(2-1)期构造发育在中高级变质杂岩内,主体为向NNW缓倾的透入性面理,由NNW向SSE逆冲推覆,局部发育平行造山带的L构造岩,可能代表造山期挤压体制晚期挤压应力减弱阶段;D_(2-2)期构造形成于挤压体制后中-晚三叠世岩体侵位过程,对D_1期构造的改造叠加仅局限于岩体周围。根据同D_1期岩体和截切D_(2-1)期岩体的同位素定年结果,区域挤压构造体制被限定在269-259 Ma。不整合沉积事件指示区域构造体制在晚二叠世(254-249 Ma)已转换为伸展体制。锆石微量元素研究(岩浆氧逸度、岩石成因学及大地构造意义等)同样支持本文对大地构造体制演变的分期,因此综合前人对造山作用相关岩浆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分为三个阶段:(1)俯冲阶段(285-270 Ma):包括早期洋内俯冲和晚期洋陆俯冲,形成江达维西弧中二叠世岛弧型岩浆岩。(2)碰撞造山阶段(269-259 Ma):挤压构造体制早期,形成区域透入性构造(D_1),缝合带强烈变形和缩短;后期大地构造挤压应力减弱,形成平行造山带的L型构造岩和中下地壳岩石剥露(D_(2-1));这一阶段同时发育陆壳重熔和岛弧型花岗岩类;(3)后碰撞阶段(258-220Ma):这一时期发育的岩浆岩与俯冲板片的拆离、回旋和断离有关,岩体侵位造成了围岩局部变形(D_(2-2)),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在254-249 Ma发育角度不整合事件。
|
|
|
|
1 |
李三忠;郑祺亮;李玺瑶;赵淑娟;索艳慧;郭玲莉;王永明;周在征;刘晓光;兰浩圆;张剑;郭润华;李少俊;;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4期 |
2 |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5期 |
3 |
徐备;张立杨;;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地球;2017年09期 |
4 |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
5 |
蔡雄飞,刘德民;造山带古海洋恢复的思路和研究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7期 |
6 |
莫申国,韩美莲,李锦轶;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组成及造山过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7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
8 |
姜春发,王宗起;中国“大十字构造”的地质意义及其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地质;1998年02期 |
9 |
吴正文,张长厚;关于创建中国造山带理论的思考[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10 |
崔盛芹;论全球性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11 |
张长厚;初论板内造山带[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12 |
何科昭,何浩生,蔡红飙;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地质论评;1996年02期 |
13 |
罗建宁;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
14 |
肖庆辉,李晓波,贾跃明,刘树臣,白星碧;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J];地学前缘;1995年01期 |
15 |
郭华,吴正文,冯明;陆内造山带的几个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
16 |
杜远生,颜佳新,韩欣;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1期 |
17 |
毛星;叶高峰;张雨轩;金胜;魏文博;;江南造山带南段电性结构特征及地学意义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1年11期 |
18 |
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2年02期 |
|
|
|
|
|
1 |
李世林;郭震;陈永顺;于勇;吴珊珊;;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周缘体波面波联合反演[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四: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专题五: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六: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C];2020年 |
2 |
李文渊;张照伟;高永宝;陈博;王亚磊;洪俊;孔会磊;南卡;;昆仑造山带关键金属矿产成矿作用讨论[A];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C];2021年 |
3 |
夏志恒;叶高峰;金胜;魏文博;;华南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和深部动力学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4 |
张雪梅;杨志高;杨宜海;史海霞;杨文;杜广宝;邹立晔;刘杰;;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邻近区域岩石圈-软流圈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5 |
余阳;张宝华;刘永刚;;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低速高导异常成因探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四十: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四十一: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四十二: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C];2020年 |
6 |
陈小双;续海金;;西藏马攸木地区始新世碱性杂岩: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后碰撞伸展的指示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七: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八: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九: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20年 |
7 |
王婷婷;郑建平;熊庆;平先权;;桐柏造山带燕山期闪长岩内变橄长岩-辉长岩包体的成因及起源[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三十七: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三十八: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三十九: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浅部的相互作用[C];2020年 |
8 |
姚志祥;丁志峰;王椿镛;;河套断陷带与阴山造山带区域瑞利面波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九十二: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C];2020年 |
9 |
康建强;韩江涛;;祁连造山带二元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
10 |
董新宇;李文辉;卢占武;黄兴富;高锐;;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藏南拆离系深部构造活动特征——来自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的证据[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专题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C];2019年 |
11 |
肖尧;唐启家;;江南造山带上地壳虚源反射成像[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专题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C];2019年 |
12 |
张泽明;丁慧霞;苟正彬;;喜马拉雅造山带部分熔融与熔体结晶的时间与持续过程[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
13 |
张玄杰;刘英会;张婉;朱卫平;;苏鲁造山带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认识[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
14 |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15 |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
16 |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17 |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18 |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19 |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20 |
田忠华;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王伟;蔡佳;;胶-辽-吉造山带辽南地区辽河群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