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流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分区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开展国土空间整治规划,尤其是整治空间分区研究,是落实生态文明,促进我国国土空间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地区资源环境保护、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国土空间管控研究虽然考虑了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影响,但对矿-地-村复合区,分析采矿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土地和水资源条件约束情况,提出综合性的土地整治分区及相应的整治工程建议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以雄安新区所处的大清河流域为例,结合该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分析,就该区未来国土空间的综合发展中的土地整治战略分区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而力图为雄安新区的千年发展大计从资源环境供给角度给出发展建议。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我国目前常见的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整治规划、经济人口发展规划的特点与不同,通过文献综述提出适合特定研究地区、特定范围的国土空间整治分区研究方法体系。2、以雄安新区所处的大清河流域上游为对象,按照矿-地-城镇协同发展的思路,构建起适合该区的中尺度、多要素整治分区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出该区整治规划空间管控分析的具体方法流程。3、结合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以上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特征,提出该区山地、丘陵、低山、平原不同地貌的具体整治分区,并给出各区的整治工程模式建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以上段的国土整治管控关键障碍因子主要是地形地貌(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矿业开采等,整治面临的关键问题或挑战是土壤养分含量低,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率低等。2、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该区整治分区共涉及3个大区,21个二级区,其中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整治区分别分布在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区土地整治注意的关键事项不同,包含水土流失防治,土壤培肥,农田整治等。3、从整治方向与整治模式选择看,山地区发展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丘陵-低山过渡区应注重矿业活动开采的影响,注重矿-地-水的协调发展;下游雄安新区和白洋淀水域,应注重耕地开发利用与水域保护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