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三生”空间划定与优化调控研究
【摘要】: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如何构建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准确定位“三生”空间功能成为市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划定为研究的切入点,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基础上,开展国土空间优化调控利用相关研究。本文针对鹤壁市各区县开展“三生”空间功能水平评价,对市域国土“三生”空间功能格局分布特征进行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分析。对鹤壁市“三生”空间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评价鹤壁市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承载等级和适宜程度。在“双评价”的基础上,对鹤壁市进行“三生”空间功能优化分区,为确定“三生”空间优势功能分布格局,引入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确定“三生”空间优势主导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生”空间优化分区。研究表明“三生”空间利用受城镇化、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三生”空间利用的演化受到社会经济系统、自然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的作用的相互影响。通过对鹤壁市“三生”空间功能进行定量识别的实证研究,表明构建的“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可以较好的反映不同地类的功能类型,同时不同地类功能的划分与空间主导功能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从空间异质性来看,生产功能高值区位于淇县和浚县,在空间分布上位于市域东南部,该区域土地利用以水浇地、旱地等农用地为主导,生活功能高值区分布在淇滨区、鹤山区和山城区,在空间格局上,该区域主要分布为鹤壁市老城区和新城区,由于连片发展而形成的带状区域,生态功能高值区分布在鹤山区和山城区,主要位于市域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带,该区域多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三生”空间各功能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可以通过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检验,不同功能集聚区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具有较大差异。鹤壁市农业生产承载等级和适宜性程度均以高等级区域为主,高承载等级和适宜区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89.39%和88.67%;鹤壁市城镇建设承载能力较高和高等级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36.38%和8.85%。鹤壁市国土空间适宜农业开发区域占比高,城镇建设开发以中度适宜为主。鹤壁市国土空间划分为7种国土空间功能区类型,根据各分区特征提出“三生”空间优化调控的格局重构模式,提出“三生”空间优化调控利用的政策建议,生产空间的农业用地应加大投入水平,生活空间城镇建设用地应提高利用效益,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生态空间的生态用地应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本文的创新主要是基于土地的多功能性,提出“三生”空间功能识别与划定的新视角和技术方法,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识别与优化调控利用的实现路径;开展“三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单要素集成确定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承载等级,评价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以优势功能为基础进行国土空间优化分区,提出了鹤壁市“三生”空间优化的分区方案和实现路径。该研究为具体的规划实践工作提供更好的决策和技术支撑,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对提高区域国土空间治理的执行力和效能,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优化调控理论研究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