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雄安新区上游地质环境评价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等多要素协同发展理念,构建以流域为对象的“生命共同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石,也是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进行国土空间综合结构优化的重要依托。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的集聚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试验田,其发展意义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雄安新区自身的发展对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资源环境开发布局及空间结构优化以及推动我国在人口产业聚集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另一方面,雄安新区地处海河流域的大清河子流域,流域内既有中游号称“华北之肺”的白洋淀,承载着9条河流的洪水调蓄功能,又有上游富含铁矿、建材矿等,长期发展造成的流域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风险之忧。考虑到雄安新区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上游国土空间功能用途,优化国土空间分区,开展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无疑对于该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球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安全评价分析为前提,通过文献综述与研究区背景分析,提出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是制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要素之一。进而,全文选择模糊证据权法,进行地质环境评价,同时兼顾研究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为该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提供决策参考。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基于土地利用、土壤、基础地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社会经济与人口等多源、多要素数据,以地球系统论为指导,引入证据权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提出影响研究区地质环境治理以及国土空间单元功能区划分的地质环境因子主要是坡度、地质构造、采矿活动等。2、引入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全域地质资源环境协同发展观,将研究区按照地质环境特点划分为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适度保护用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四类区,明确了该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应注意的地质环境治理事项。其中,上游的地质环境较差的地区包括涞水、涞源、易县、唐县、曲阳县等地区,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潜在重点生态保护区,而地势平坦、地质环境稳定的文安县、霸州市、雄县、安新县、容城县等地区,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潜在重点开发利用区。3、结合研究区已有发展,提出该区应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水源地治理、工矿地复垦等的地质环境治理建议,为该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决策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