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典型地下水人工回补区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郑雅欣  
【摘要】:通过人为补给地下水,可缓解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天然有机质(NOM)对地下水自然补给过程具有良好的响应,但人工回补地下水影响溶解态有机质(DOM)的动态变化依然不够明确,地下水DOM与颗粒态有机质(POM)相互转化过程以及DOM对人工回补分子响应的研究非常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选取北京密怀顺地区潮白河流域的再生水和南水北调水人工回补区作为研究区,采集了222个地下水、40个地表水样品,并通过碱性溶液提取了67个水体颗粒物的有机质,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测定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有机质的表观特征和分子种类,分析了回补过程中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深入研究了回补区水体有机质的季节性动态、DOM和POM相态特征的表观响应以及地下水回补导致的DOM分子响应,为人为地下水补给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类蛋白组分具有示踪南水北调回补过程的潜力。再生水回补区地下水较南水北调区DOM含量更丰富。丰水期DOM的含量最高、分子量较小且生物活性较高。五组分DOM的PARAFAC模型中类腐殖质(C3)能较好的区分地表-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微生物产生的类蛋白(C4)、微生物能利用的类蛋白物质(C5)体现出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季节变化的关联。(2)类腐殖质具有对人为地下水回补过程的响应及其示踪回补过程的潜力。四组分DOM-POM的PARAFAC模型中类腐殖质组分(C1和C4)的DOM/POM分配比值大于类蛋白质组分(C2和C3),即惰性类腐殖质比类蛋白物质更易进入水相。C1浓度和组成在再生水区和南水区剖面上存在明显梯度变化,即类腐殖质C1可以显著区分两个补给区。回补区样点随深度沿PC1呈梯度变化。(3)有机质的分子响应能够有效地追踪人为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再生水区域地下水DOM分子多样性较南水北调水更丰富,且共同分子出现率要大于南水区域。再生水回补区分子多样性随深度变化不大,分子响应敏感度较低;南水回补区总分子数随深度呈增加趋势,但深层地下水共同分子出现率显著低于浅层,显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共同分子出现率降低趋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向地下水进军[J];农田水利;1960年01期
2 张峰;王唯实;刘昊;;拦截沟技术在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20年06期
3 吴记军;;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智能城市;2021年01期
4 史玉飞;;基于可变模糊模型的辽宁省地下水安全综合评估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1年02期
5 陈荦;;地下水复合法修复技术应用与进展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21年03期
6 曹思卉;王颖;;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金属通报;2021年03期
7 宋紹先;;地下水地区水塔基础的设计[J];铁路标准设计通讯;1963年11期
8 朱来东;;尼罗河三角洲的地下水[J];海洋地质动态;1991年02期
9 朱良超;;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年08期
10 杨万婷;;地下水整编工作入门级指南[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年05期
11 王敏;彭玥;;荷兰地下水税消亡对我国水资源税改革的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02期
12 潘军;;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浅析[J];采矿技术;2020年04期
13 位昊昆;张晗硕;;不同地下水污染源治理技术[J];乡村科技;2020年17期
14 黄耀裔;苏建云;;基于SurperMap iPortal的泉州市地下水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年08期
15 台风;;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测量海底地下水排放量[J];中国测绘;2020年09期
16 孙晓民;;浅析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江西建材;2016年24期
17 屈智慧;王洪涛;杨勇;袁思莉;桑志伟;张玉虎;;循环井技术修复地下水氯苯污染的效果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雅珍;;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护我国的地下水——我国的地下水盐污染已从慢性自杀跨入急性自杀[A];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与节能改造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龙凡;韩天成;;高铁地下水的地电特征[A];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树林;赵鸿斌;;总结经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A];新疆水利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获奖论文集[C];2001年
4 张光辉;刘中培;张行南;连英立;严明疆;;河北平原地下水安全情势及施用农药化肥影响[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丁轶睿;张毅敏;汪龙眠;林超;陈晶;王宇;;我国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A];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葛伟亚;龚建师;叶念军;周洁;;涡河流域同位素分析识别地下水补给源和地下水污染源[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清良;李乾;张洪灿;胡鄂明;陈勇博;;酸法地浸采铀污染地下水的化学-生物法联合治理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3年
8 王雅珍;;群策群力,专群结合,科学整治我国地下水盐污染[A];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曾妍妍;周殷竹;周金龙;贾瑞亮;李巧;;新疆石河子地区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因素[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李鹏;赵同科;张成军;张国印;刘宝存;刘孟朝;李新荣;孙世友;;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1 王旭升;万力;;“地下水运动方程”课程设计[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2 郑继天;王建增;冉德发;叶成明;;地下水采样技术研究[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3 彭博;陈永金;刘加珍;路亚坤;路明;;东平湖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盐分分布特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4 樊明;王东杰;;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农业增产方式亟待调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15 何满潮;姚爱军;姚磊华;;边坡体内地下水排水模式与边坡稳态关系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6 吕世华;曾祥忠;王甲辰;张福锁;;成都市农村地下水硝酸污染的调查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7 杨郧城;侯光才;文东光;王冬;;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形成的古气候条件[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8 马捷;张建栋;龙鹏;;地表地下水综合系统的建立和地下含水层的可持续利用[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9 田廷山;;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对策[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20 陈宁;岳淑娟;;天然放射性方法在找地下水方面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强;上海某典型行业土壤和地下水中氯代烃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康萍萍;滨海地下水氮的同位素溯源及其源贡献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梦娣;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活化机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康博;江苏沿海地区地下水演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吴彬;石河子市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与水环境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6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7 苏春田;湖南新田县富锶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1年
8 刘亚平;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施枫芝;我国北方中小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何薪;河套平原农业灌溉影响下地下水中砷迁移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11 严明疆;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12 兰盈盈;赣江三角洲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及其生态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3 张晟瑀;宁夏南部西吉县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4 张彦鹏;多元同位素对石家庄地区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15 程卫国;变化条件下吉林西部地下水的模拟与管理[D];吉林大学;2015年
16 姜凤成;半胱氨酸强化亚铁/过硫酸钠修复氯苯污染地下水[D];中国地质大学;2021年
17 曾妍妍;新疆喀什地区西部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8年
18 袁文真;傍河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地下水过程中铁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9 郭帅;城市排水系统地下水入渗及土壤侵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0 李亚楠;甘肃北山预选区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及水岩作用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雅欣;典型地下水人工回补区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年
2 艾启阳;标准化地下水指数的构建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3 孙辰;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仪开关电源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4年
4 闫绍静;北京市某远郊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茜坤;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刘芳;典型流域地下水和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地下水氮素源解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张可嘉;宁阳化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来源识别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赵钰;黄水河项目区地下水信息集成技术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邴智武;松嫩平原地下水氟、砷的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赵玉麒;山东德州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1 王庆宏;生物膜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2 胡婧敏;松嫩平原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氟的赋存特征及水质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13 付强;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与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4 顾小凡;风沙滩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及优化开采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5 尹春蕾;利用探地雷达及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下水进行评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6 王茂;黄土地区地下水上升对地基基础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7 罗杰;银川平原阅海湖-地下水交互带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效应[D];长安大学;2020年
18 孙俐芳;大连石化周边地区地下水石油污染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9 陈力琦;地下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营养盐变化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0 李奇翎;成都平原典型农区地下水三氮污染及源解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常钦;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首次查明[N];人民日报;2021年
2 本报记者 李晓明 通讯员 李凯;求解华北地下水危机[N];科学时报;2009年
3 记者 杜鑫;我国首次查明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N];工人日报;2021年
4 记者 于德福;我国首次查明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
5 记者 冯丽妃;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首次查明[N];中国科学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魏晓雯 整理;地下水知多少[N];中国水利报;2020年
7 记者 戴绍志;确保到2022年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N];河北日报;2020年
8 熊巨华 刘羽 姚玉鹏;《自然》杂志:中国地下水面临诸多危机[N];科学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潘锋;开发地下水是缓解西南旱情重要途径[N];科学时报;2010年
10 记者 孙美;玉田确保高质量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N];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
11 全媒体记者 吴小龙 张虎;留住天上水 管住地下水[N];中卫日报;2021年
12 本报记者 王晨绯;破解地下水的“穿越”[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3 本报记者 冯丽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郭华明:地下水治理需多学科形成合力[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4 记者 张慧玲;我区迈入地下水依法严格管理新阶段[N];内蒙古日报(汉);2021年
15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三千多万人将基本告别地下水[N];合肥晚报;2021年
16 记者 吕培;河北解决华北地下水大漏斗问题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水利报;2021年
17 记者 祝桂峰;大湾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揭牌[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
18 记者 姜焕琴 通讯员 曹佳文 郑跃军;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首次查明[N];中国矿业报;2021年
19 记者 申萍;任丘市地下水压采能力达每年近45万立方米[N];沧州日报;2021年
20 刘纯银;要对私采地下水“亮剑”[N];人民长江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