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三维壳幔速度结构及深部成矿构造背景研究
【摘要】:华南板块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东临菲律宾海板块,受西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远程挤压作用,主要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组成。由于华南板块复杂的构造背景以及富集的矿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研究区的经纬度范围为20°N-35°N,104°E-123°E,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固定台站以及课题组所布设的野外流动台站,共计479个台站记录到的934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从中挑选出77969条远震P波到时数据,并在不同深度设置网格节点(50-800 km)。利用P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得到各深度层P波速度横向结构及剖面结构图像,从而进一步研究华南大陆深部壳幔运动特征及其成矿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过程。根据P波层析成像结果研究,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研究地区两处明显的高速异常分别位于扬子块体上地幔和江南造山带东段地幔过渡带内,前者反映了克拉通较厚的岩石圈,后者则反映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2)华夏地块地壳及地幔内的低速异常普遍位于高速异常之上,其分布特征与晚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认为这些低速异常体可能为软流圈上涌的热物质;(3)综合分析认为华南块体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菲律宾板块俯冲影响,俯冲块体已到达下地幔,随后太平洋板块向东回撤。华夏地块下方的低速异常体随着太平洋俯冲板块的后撤而开始沿着岩浆通道及断裂带上涌,上升至浅部的软流圈热物质开始底侵上覆岩石圈,并使扬子地块下方的岩石圈脱离。同时,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在浅部发生矿化,形成了华南地区多个成矿带。综上所述,华南地区岩石圈拆沉以及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向西俯冲、后撤有关,华夏地块下方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侵蚀上覆岩石圈,使拆沉更易发生。软流圈、上地幔、岩石圈之间的物质相互交换,引发岩浆作用、山脉隆升、板块断裂等一系列构造活动,最终使得华南大陆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后呈现出如今的基本构造特征。
|
|
|
|
1 |
曹颖;付虹;;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8: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专题49: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C];2018年 |
2 |
贺日政;赵大鹏;郑洪伟;高锐;;青藏高原中部远震P波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3 |
丁香军;张捷;;三维地震直达波地表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四十九: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五十: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专题五十一: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C];2020年 |
4 |
魏雨浓;石战结;;三维电阻层析成像中不同电极组合的联合反演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四十九: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五十: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专题五十一: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C];2020年 |
5 |
邹长春;彭诚;刘洋;伍操为;刘天一;;岩石电阻率层析成像智能化监测技术: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七十六: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专题七十七: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专题七十八: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C];2020年 |
6 |
张正帅;刘承雨;李铂;;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四十: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四十一: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四十二: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C];2020年 |
7 |
钟世超;王一博;常旭;;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实验室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系统优化设计[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
8 |
王新洋;赵大鹏;夏少红;;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揭示的美国中西部下方地幔结构及地幔流特征[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四十三:海洋地球物理、专题四十四: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专题四十五: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C];2020年 |
9 |
高文利;欧洋;李洋;冯杰;贾定宇;邱礼泉;王宇航;刘东明;;JW-8地下电磁波层析成像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21年 |
10 |
赵凯锋;杨英杰;罗银河;;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九十二: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C];2020年 |
11 |
李晓姝;郭飚;;多尺度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结构中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21年 |
12 |
蒙伟娟;杨顶辉;;基于三维TSOS-FK混合方法的远震波层析成像研究[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42: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C];2019年 |
13 |
宋美琴;王霞;李宏伟;吴昊昱;;基于背景噪声的山西地区地震波速度层析成像[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7年 |
14 |
黄光南;刘洋;;层析成像数据和射线不均匀覆盖问题的解决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15 |
李永铭;杨新明;;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三维可视化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
16 |
曹俊兴;朱介寿;;双频透射电磁波电导率层析成像[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17 |
陈国金;曹辉;吴永栓;姚振兴;;井间多尺度走时层析成像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18 |
朱介寿;严忠琼;曹俊兴;张雪梅;;勘探地球物理层析成像系统[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
19 |
何敏;章学;许晓彦;;高频电磁层析成像系统的检测机制研究[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
20 |
许晓彦;何敏;;基于软件构件的电磁层析成像图像重建[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