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惠民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陆相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层序地层学理论已由适用于盆地规模的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发展到适用于储层规模勘探开发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阶段。其研究精度由盆地不整合控制的二级、三级层序发展到不整合内部的高精度四级、五级层序。这种高分辨层序特别与当今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和油藏开发地质实践相对应。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正广泛地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的研究中,成为一项最有成效的技术之一。
惠民凹陷在经过30多年的以构造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之后,勘探的重点已逐渐转移到隐蔽油气藏。隐蔽油气藏勘探刚刚起步,勘探理论和技术都不适应当前勘探的要求,迫切需要一套理论、技术解决等时对比、物源分布和勘探目标等问题。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本次研究的首选。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形成惠民凹陷隐蔽油气藏预测和油气勘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为今后相当时间内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是以钻井、地震资料、岩心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将层序地层分析技术与沉积学原理紧密结合起来,运用A/S比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识别高级次层序界面,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同时对该级次层序地层的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时空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惠民凹陷的重点隐蔽岩性油气藏为基山槽和江家店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的高分辨率层序划分技术对重点地区的沉积微相构成特征、演化和平面展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指出了区内有利的隐蔽岩性圈闭发育带,结合生储盖组合特征,论述了隐蔽油气藏类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对下一步勘探的有利隐蔽油气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通过研究,在下第三系沙三段~沙二下的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内部识别出10个有时间地层对比意义的界面,包括6个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层序界面),4个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湖泛面),建立了全凹陷等时地层格架。确定了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的五种沉积体系类型,即来自凹陷西北边界埕宁凸起的盘河三角洲体系和基山三角洲体系、来自鲁西隆起、分布在凹陷西南部的双丰三角洲体系、东南部的曲堤(扇)三角洲体系,南部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体系。以对古地貌的控制为基础,建立了岩性圈闭形成的三个模式,即(扇)三角洲前缘-斜坡-滑塌浊积扇岩性圈闭;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阶梯状断层-浊积扇岩性圈闭;扇三角洲-地貌沟槽-水下扇及滑塌浊积岩形成的岩性圈闭。
综合分析表明,临南洼陷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发育有上倾尖灭型隐蔽油气藏、透镜体隐蔽油气藏、断层-岩性隐蔽油气藏等隐蔽油气藏。沙三下~沙三中(旋回C3和旋回C4)时期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最有利层序。基山砂体、临南洼
陷南部沙三下扇三角洲砂体、双丰三角洲前缘的斜坡地带的滑塌浊积岩砂体和江
家店地区的浊积扇体和近岸水下扇体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通过夏94井等岩性油气圈闭的钻探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惠民凹陷岩性油藏的
巨大勘探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加快了层序地层学和其它隐蔽油气勘探技术的
开发研究,也为国内其他油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
验。同时,把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研究高度,
对十五期间中国东部油田的储量接替阵地和勘探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
|
|
|
1 |
李建雄,李明杰,赵秀岐,刘春芳;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解释与隐蔽油气藏勘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05期 |
2 |
鹿洪友,操应长,吴明荣,肖贤明;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2期 |
3 |
吴素珍;层序地层学:在新元古代地层对比中的意义[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5年01期 |
4 |
孙文涛,李庆谋;关于煤田测井层序地层学的展望[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2期 |
5 |
蔡雄飞;层序地层学必须与高分辨率手段相结合[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年03期 |
6 |
李思田,林畅松,解习农,杨士恭,焦养泉;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
7 |
高喜龙,李照延,杨鹏飞,孙希瑞;层序地层学在埕岛油田东斜坡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S1期 |
8 |
;研究碳酸盐岩地层的得力工具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近期进展及应用》[J];海相油气地质;2005年02期 |
9 |
瞿辉;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运用[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10 |
李群,王英民,宋国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斜坡带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3期 |
11 |
郝素凤,马立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田上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4期 |
12 |
吴东胜;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以金湖凹陷戴南组为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3 |
赖维成,姜培海,徐长贵,刘福平;试论传统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间的统一性和继承性[J];地层学杂志;2004年04期 |
14 |
蔡雄飞,张雄华,章泽军,潘良云;1∶5万区域地层调查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J];中国区域地质;1996年04期 |
15 |
蔡雄飞;事件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在盆地研究中具同等作用[J];地层学杂志;1997年02期 |
16 |
唐勇;“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江汉石油学院召开[J];新疆石油地质;1997年03期 |
17 |
李希宗;层序地层学问题讨论[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3期 |
18 |
肖新建,李子颖,李胜祥;层序地层学研究与砂岩型铀矿床找矿勘探[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2期 |
19 |
吴东胜,陈华军,刘少华,朱小龙,王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5年01期 |
20 |
李群;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