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中东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深盆气储层研究
【摘要】:
本文以层序地层基本原理为指导,综合使用露头、测井和岩芯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遵循先大后小的原则,采取从浅部露头到深部埋藏区的对比,从南向北从海相层向陆相地层对比的方法,建立了不同级别的等时地层格架。确定上古生界为1个大层序,石炭、二叠系为2个中层序,并对研究层段依次划分了5个三级层序组和16个三级层序。研究了层序的持续时限及限定地层层序级别的关键性界面,并分析了层序的沉积特征。
华北晚古生代经历了3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不同海侵事件在研究区内留下了不同的沉积纪录。晚石炭世海侵在区内形成了分布不连续的海相沉积,以含纺锤蜓带和麦粒蜓带化石的海相灰岩为特征;早二叠世早期海侵规模最大,以含假希氏蜓带化石组合的海相灰岩为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早二叠世早期海侵不同阶段的海平面升降特征;早二叠世晚期海侵虽然未到达鄂尔多斯地区,但海平面的升高,使本区发育了厚的、以退积为主的准层序组,对鄂尔多斯地区的沉积具有远距离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具有克拉通盆地陆表海缓坡沉积的一般特征,层序构成一般以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为主,本次研究认为在陆表海沉积背景下,除在大陆边缘附近,在盆地内古大陆架上也可以发育低位体系域的下切河谷充填沉积。研究区内子洲镇川堡地区发育的下切河谷形成于海平面下降时期,来源于桥头的砂质河流沉积,为叠置的、形成于三个不同三级层序底部的下切河谷充填沉积。研究表明,盆地基底沉降幅度小、坡度极为平缓、沉积速率很低,因此导致层序内的高位体系域多以细碎屑沉积为主,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基本不发育。
上古生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总的是由陆表浅海逐渐变为陆相的河流—三角洲,海平面升降和海水进退控制了区内主要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晚石炭世Csq1—Csq5层序以碎屑海岸障壁—泻湖和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为主;早二叠世早期Psq1—Psq5层序以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为主,早二叠世晚期Psq6—Psq8层序以半咸水盆地河流、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中二叠世Psq9—Psq12为陆相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区内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北部靠近源区以冲积扇或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为主,向盆地方向以湖泊或海岸障壁-泻湖、碳酸盐缓坡沉积为主。中二叠世北部源区发生构造抬升,当时古气候逐渐干燥,成煤环境结束,沉积物以陆相河流、湖泊三角洲占优势。
根据深盆气成藏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深盆气藏的分布类型,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深盆气藏属于盆地斜坡成藏类型;认为深盆气的源岩以煤、炭质泥岩、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北部气水倒置、东部露头区有天然气逸出;气藏具有多重压力系统;成藏机理主要是气体动态的运移与聚集,稳定的构造背景有利于气藏的大面积保存。深盆气藏储层为上古生界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储层的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岩石成分和成岩作用的影响;碎屑岩的储集性以有次生溶蚀孔隙和微裂隙发育的各种水道砂岩物性最好,碳酸盐
岩以中坡相有微裂隙和粒内溶孔发育物性最好。全文最后在研究区内预测了3个有利成藏部
位:乌审旗区块为最有利成藏区,榆林一子洲镇川堡区块为有利成藏区,伊金霍洛旗一盟5
井区块为较有利成藏区。
|
|
|
|
1 |
孙国凡,刘景平,苗永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找油方向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
2 |
郑礼全,李贤庆,钟宁宁;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有机质热演化与二次生烃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4期 |
3 |
夏正元,王宝江;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上古生界砂岩地震预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4 |
吴春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测井地质评价[J];特种油气藏;2004年01期 |
5 |
袁志祥;陈洪德;陈英毅;;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6 |
樊爱萍;杨仁超;冯乔;黄道军;;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7 |
张英利;赵长毅;朱炎铭;;华北地区上古生界二次生烃及成藏条件特征[J];沉积学报;2006年05期 |
8 |
江涛;陈刚;丁超;李振华;;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米脂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压力分布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0年03期 |
9 |
潘广;李振声;张恒谦;刘凤岐;钱正杏;全作範;;太子河流域上古生界分层问题[J];地质论评;1959年06期 |
10 |
刘文彬,罗大恒,伏万军;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泥质岩直接盖层的扩散系数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6年01期 |
11 |
杨超华,吴东平,吴春萍;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低渗透气层测井解释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1年S1期 |
12 |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胡国艺,严启团,刘锐蛾,陈红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
13 |
陈克勇;张哨楠;胡永章;丁晓琪;;塔巴庙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4 |
李剑锋;孙林;马军;昝川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推覆带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
15 |
谢风猛;陈克勇;张哨楠;丁晓琪;;塔巴庙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年03期 |
16 |
米敬奎;戴金星;张水昌;张文正;宫色;李贤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储层包裹体中气体成分及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2期 |
17 |
杨奕华;包洪平;贾亚妮;于忠平;;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8年01期 |
18 |
薛会;张金川;王毅;徐波;郭华强;;鄂北杭锦旗探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2期 |
19 |
朱春俊;王延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成煤特征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20 |
张抗;;中国大北方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代序)[J];地质通报;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