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以东天山为例
【摘要】:
大型矿集区或大型—巨型矿床与一般矿床的显著并且可以量化的区别是大型矿集区或大型—巨型矿床是由巨量成矿物质供应和聚集所形成的,因此大型矿集区与大型—巨型矿床周围存在成矿元素巨量富集的地球化学块体。这些巨大的地球化学模式可以使用“疏网捕大鱼”的战略性地球化学方法去发现。
我国的干旱荒漠戈壁总面积约210万km~2,约占国土的22%。由于风成沙和土壤碱性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没有进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即使进行了区域化探扫面工作,但结果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对这样的大面积覆盖区,要快速有效地获取地球化学信息,要求方法除了具有战略性以外,还必须具有穿透性。为此笔者发展了针对荒漠戈壁区的战略性超低密度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这样就可以将地表地球化学方法与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实现对全区的全覆盖,迅速圈出大规模地球化学异常,再根据地球化学块体规模和成矿物质供应量,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来评价和预测大型矿集区。
本文通过在东天山15万km~2的试验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战略性超低密度地表地球化学方法与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大面积荒漠戈壁覆盖区地球化学调查,结束了盆地不能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的历史。
(2)制作了东天山15万km~233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填补了东天山大部分地区地球化学空白,为全区的区域矿产评价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资料。
(3)全区共圈出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学块体17处。其中以铜为主的地球化学块体6处,以金为主的地球化学块体4处,以铀为主的地球化学块体3处,以钨为主的地球化学块体1处,以Au-Cu-Pb-Zn-Ag组合、Cu-Pb-Zn-Ag组合和Cu-Ag-Pb-Zn组合地球化学块体各1处。
(4)根据这些地球化学块体的分布和区域成矿条件综合分析,将整个研究区由北向南依次划分成8个成矿带或成矿远景带,包含已知大型矿集区6处,新预测大型矿集区远景区1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