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差应变分析与古地磁结合确定地应力方向

田国荣  
【摘要】: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掌握地应力方向的重要性。天然裂缝面和裂隙面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在各向异性低渗透率油田中主渗透率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趋向一致:在钻井过程中井壁稳定性,套管变形和损坏,油田开发井网合理布置、水力压裂优化设计等都与地应力方向有关。因此,地应力研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通过较简便、可靠的方法确定地应力方向是石油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为止,油田地应力方向的研究方法很多,每种测试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本文主要讨论利用差应变分析和古地磁方法结合确定地应力方位的方法。 该方法根据差应变分析(DSA)实验确定地应力相对于岩心标志线的方向,利用古地磁方法确定岩心标志线相对于现代地理北极的方位,两者结合确定地应力方向。 作者结合本单位科研条件和油田现场的实际需要,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实验及现场应用研究。取得的认识、成果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1.利用差应变分析(DSA)和古地磁岩心定向方法确定地应力方向,理论和方法是正确的和比较成熟的。 2.在差应变分析(DSA)实验中,岩样制备是取得可靠真实数据的重要环节。从岩心的选取、加工、贴片、灌胶、排气(抽真空)都要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 3.在古地磁定岩心方向时,要谨防岩心再次受到外界环境和操作过程中的磁污染。 4.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和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利用粘滞剩磁确定岩心方向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粘滞剩磁岩心定向是一种不用考虑复杂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年代,只需要井位的井斜数据和取心方向标记的简单、方便值得推崇的方法。 5.结合“低渗油藏开发压裂方法”研究,将该方法测试的结果与其它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并将综合结果应用于低渗开发压裂试验井区的井网布井方案的设计中,该井网布井方案实施后产生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间接的说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针对该试验区块,对两口开发井进行了地下微地震波监测,测得的人工裂缝方位与实验测得的最大主地应力方向非常吻合,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比性。 6.将差应变分析与古地磁岩心定向技术在国内进行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分别在大庆、吉林、胜利、安徽、河南、二连、长庆、塔里木及青海等多个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差应变分析和古地磁结合确定地应力方向是一种简单、经济、可靠的方法。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油气田开发中,为裂缝方位的预测及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该方法仍有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如岩心的各向异性问题。因此, 在实际地应力测试研究中,仍强调应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以判明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更好地为勘探开发方案设计和现场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椿 ,程国良 ,叶素娟 ,朱湘元 ,林金录 ,李素玲;南京附近地区一些新生代玄武岩的古地磁学研究[J];科学通报;1975年05期
2 吕梦麟;刘椿;刘海山;;介绍新版《地磁学Ⅱ》[J];地质论评;1965年04期
3 庄忠海;全国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应用研讨会[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4期
4 馬瑾;;一門新学科——古地磁学[J];地质科学;1959年01期
5 刘育燕;从古地磁学看日本列岛的形成[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6 ;成都地矿所古地磁实验室简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3年02期
7 刘椿,王启超,张建中,陈伯延,袁相国,陈惠霞,刘海山;太行山区元古代早期和中期地层的古地磁学测定结果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学;1984年04期
8 吴汉宁,周立发,赵重远;阿拉善及邻区石炭二叠系古地磁学研究及意义[J];中国科学B辑;1993年05期
9 Л.Н.克罗波特金;;古地磁学对地层、岩石和大地構造的意义[J];中国地质;1959年01期
10 林秀伦 ,赵良政 ,朱鸿;陕西省渭南游河张坡沟第四纪地质剖面古地磁学的初步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2期
11 李金铭;;第三次全国古地磁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召开[J];西北地质;1987年04期
12 李普;;华北中生代地壳运动解释的新尝试——真极移模式[J];地质论评;1993年05期
13 徐世浙;古地磁的应用[J];自然杂志;1980年02期
14 詹志佳;;帕金森矢量与《地磁学导论》一书的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1985年07期
15 朱日祥,刘椿,林缅;古地磁学在地磁场起源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1991年01期
16 张惠民;王官福;;当今前寒武纪古地磁学研究中的进展与问题[J];地质调查与研究;1993年01期
17 刘椿;刘海山;;我国几个震旦系的古地磁学研究[J];地质科学;1965年01期
18 程国良,白云虹,孙宇航;鄂尔多斯地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学研究[J];地震地质;1988年02期
19 陈德昌,顾尚勇;下辽河平原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20 于清河;刑历生;曾照垣;;试谈陕西武功、咸阳两个钻孔古地磁测定中所存在的问题[J];地质力学学报;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宝春;王永成;朱日祥;;吐鲁番山间盆地早白垩世岩石的磁组构和古地磁新结果[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2 郑妍;Catherine Kissel;郑洪波;Carlo Laj;王可;;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的环境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海龙;黄宝春;乔庆庆;陈军山;;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古近纪古地磁初步结果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易治宇;乔庆庆;黄宝春;;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古地磁初步结果及其对古亚洲洋封闭时限的制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格雷格·佩特森;潘永信;;峨眉山玄武岩的古地磁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宝春;周秀;朱日祥;;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成英;;云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重磁化机制及古地磁意义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唐祥德;易治宇;乔庆庆;阎永刚;黄宝春;;拉萨地块中部林子宗群古地磁初步研究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晟;潘永信;;福建永泰石帽山群火山岩的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邓成龙;;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_1和S_1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轮;藏北雁石坪地区中—晚侏罗世沉积地层古地磁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彭喜明;拉萨地块泥盆纪古地磁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吕静;河北宽城罗家沟团山子组内岩床古地磁学结果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刘静;河西走廊地区早—中三叠世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5 张均红;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古地磁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白旭晖;利用古地磁数据定量确定板块运动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马义明;拉萨地块早白垩世火山岩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对亚洲南缘的古地理限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马小林;李官桥盆地中始新世磁性地层及中国古近纪植被—气候时空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徐付玲;古地磁偏角变化与板块自旋转的相关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王洋;热处理中天然含铁白云岩的磁化率变化及磁组构转换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郗永年;13亿年前每年有500多天[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秦洋;山大校友朱日祥成为中科院新院士[N];山西日报;2003年
3 汪敏华;解读上海滩形成之谜[N];中国矿业报;2000年
4 郗永年;13亿年前地球每年有500多天[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记者 邵斌;亚洲是早期人类到达的第一个大陆[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黄晶;地球曾经是一个“雪球”[N];南方周末;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