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摘要】:
本论文针对辽河盆地沈84—安12块储层结构复杂的特点,应用沉积体系分析和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研究本区块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高精度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是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关键性工作,油藏层组划分和对比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对本区储层认识的深度和精度。本次研究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方法,建立了沈84—安12块沙河街组S_3~4段的高精度地层格架,识别了2个标志层。
沉积微相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研究区有丰富的岩芯资料和测井资料,通过岩石组合、沉积韵律,砂岩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古生物遗迹和测井相等沉积学标志,结合古环境背景,确定沈84—安12块S_3~4段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扇三角洲(陡坡型)体系,在岩芯和测井组合上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组合、三角洲前缘沉积组合和前三角洲沉积组合,其中三角洲平原沉积组合又可识别出辫状分流河道、决口扇、分流河道边部和分流间湾四种微相类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组合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边部和分流河口坝三种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根据储层描述尺度大小,可区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是以沉积学为基础,研究砂体纵横向分布模式,砂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主要研究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区宏观非均质性特点为:研究区辫状分流河道砂体以正韵律为主,高孔、渗带在砂体中上部,底部常存在低渗透率钙质夹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较均质的正韵律,下部孔渗高,上部孔渗变小,分流河口坝砂体为复合韵律,砂体内部夹层多。
流动单元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微相类型、岩石粒度中值,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孔喉半径大小,研究区可区分为E、G、Pc、Pm4个流动单元,其中E、G单元是本区块主要开采的储油单元,这两种单元在开采过程中剩余油分布有显著差异,E单元下部水淹程度高,上部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而G单元剩余油呈多段式富集。
|
|
|
|
1 |
于翠玲;林承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4期 |
2 |
夏进军;汪盈盈;;小洼油田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3 |
牛世忠;胡望水;熊平;;储层非均质性模型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4期 |
4 |
张玮;;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动向[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8期 |
5 |
张传河;李建红;;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煤炭技术;2011年09期 |
6 |
胡望水;曹春;何海泉;李相明;李松泽;李子豪;;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年06期 |
7 |
李婷;赵军龙;许建涛;郑璇;曹军涛;;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J];陕西煤炭;2013年01期 |
8 |
徐乐;牟中海;李积永;由超;王哲;;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4期 |
9 |
杨清喜;;临盘油田临十三沙二下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09年04期 |
10 |
何琰,殷军,吴念胜;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的地质统计学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1 |
肖蔚;苏北溱潼凹陷台兴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6期 |
12 |
王峰;田景春;谭先锋;陈蓉;;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2期 |
13 |
何芬;李涛;马奎前;何理鹏;崔政;;渤中34-1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4期 |
14 |
奎明清;张玉萍;吕秉廷;李伟;王贵冬;黄晓玲;;涩北二号气田Ⅰ-2上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青海石油;2010年03期 |
15 |
管秀强,王淑玲,黄英;营72断块沙三中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胜利学刊;1997年04期 |
16 |
金强,James R.Browton;用生产井信息确定储层非均质性[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7 |
夏鹏远,许世芹,任重海,万晓伟,蒋恕,廖远涛;文西油田文209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河南石油;2003年06期 |
18 |
胡光义;于会娟;刘静;于兴河;;番禺30-1砂岩强水驱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4期 |
19 |
路杨;单敬福;;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在储层非均质性上的研究[J];江苏地质;2007年01期 |
20 |
文华;孙娜;;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