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流体识别
【摘要】:本文以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入手,选择典型的油藏进行了解剖,指出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机理、形成的地质条件,采用地质、测井、试油及其它化验分析资料的综合分析方法,注重运用测井手段研究、刻画识别低渗透油气藏流体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研究认为低电阻率储层的形成机理有其共同原因:(1)均形成于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中;(2)岩石颗粒细(粒度中值一般0.07mm),泥质成分多(泥质含量普遍15%),岩性组合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石孔隙结构较复杂;(3)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中高含伊/蒙混层、伊利石等矿物(相对含量一般70%);(4)储层束缚水含量高(普遍20%)。还存在特殊原因:(1)储层微孔隙、次生孔隙发育,具粒间孔—裂缝双重孔隙系统或裂缝系统;(2)油藏为低幅度构造,油藏高度小,油水过渡带宽,油层含水饱和度高;(3)地层水矿化度较高(或较低);(4)测井原因(如方 44、方 54);(5)岩石中局部含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矿物。
通过覆压孔隙度、覆压渗透率、覆压声波时差、高温高压岩电、毛管压力、粘土附加导电性、多矿化度饱和地层水岩石电阻率、阳离子交换量、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岩石物理实验,首次建立了评价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低阻储层参数的定量解释模型;
在充分分析低阻油层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机理,认为束缚水及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针对低阻油层粘土矿物含量高的特点,对深电阻率进行泥质校正,在松辽盆地南部首次建立了针对低阻油层识别的电性图版,提高了低阻油层的油水分辨率;
对常规油藏来说,依靠阿尔奇公式识别背景值足以判别流体性质,但对低渗透油藏,仅靠背景值识别流体常常造成油水层识别有误,和试油资料相比,符合率较低。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低渗透油藏进行单井油水层识别时,须在背景值条件下结合以下几种识别方法:1.微差识图;2.无侵线法;3.SP(自然电位)“偏头”现象;4.探井流体识别方法;5.电阻率增大法;6.油藏综合评价法。
|
|
|
|
1 |
谢丛姣,侯俊胜;吉林油区大老爷府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解释[J];吉林地质;2002年Z1期 |
2 |
刘承红,路香丽;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技术——以大37块为例[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3 |
王雷;张家祥;韩波;;低阻油层判别技术及其应用[J];石油科技论坛;2007年03期 |
4 |
白薷;李渭;;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评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9期 |
5 |
李琴,章凤奇;孤东油田馆陶组下段低阻油层类型及成因分析[J];河南石油;2004年02期 |
6 |
闫家宁,刘兴周,王庆魁;自来屯油田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技术研究[J];河南石油;2004年05期 |
7 |
郝晓君;;低阻油层成因与测井解释[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3期 |
8 |
孙贵霞;歧50断块低阻油层研究[J];测井技术;2000年04期 |
9 |
王文忠,马建国,丰再坤,韩建亭,吴方敏;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方程在文35块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S1期 |
10 |
张以明;王向公;成捷;吴刚;;文安斜坡低阻油层类型判别[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5期 |
11 |
钟祖兰;郭于津;吉雪松;;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1996年01期 |
12 |
肖亮;;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4期 |
13 |
刘佳庆;李香玲;康锐;;吴起胜利山区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2期 |
14 |
淡申磊;;双河油田低阻油层的识别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5期 |
15 |
王艳;陈清华;;苏北盆地低阻油层的成因及识别[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
16 |
彭承文;李庆;付建伟;;三肇地区葡萄花低阻油层形成机理和识别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2期 |
17 |
葛秋现;王立新;赵伟祥;铁勇;;文南油田低阻油层的成因及测井评价方法[J];国外测井技术;2003年05期 |
18 |
汪召华;中原油田文269块复杂断块油气藏低阻油层研究与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S1期 |
19 |
杨济学,郭年会,贾彦勇,桑晓克;应用地化录井技术现场识别低阻油层的方法[J];河南石油;2003年S1期 |
20 |
刘丽琼,严其柱,辛利波,吴建萍,智刚,高彩红;张店油田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河南石油;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