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西南缘中新生界油藏预测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现代沉积学、构造学、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国内外断陷盆地构造坡折带含油气区勘探经验为指导,对江汉盆地西南缘进行了整体解剖,探讨了断裂构造带储集砂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江汉盆地西南缘构造运动控制了二级层序的发育,由构造、气候、物源制约的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了该区三级层序结构。通过研究,建立了浅水断陷湖盆层序充填格架和发育模式。首次提出采穴-复兴场断阶带是追踪早期北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面发育而成,以万城-复兴场断层等北北东向同沉积断层及其衍生断层组成的扫帚状断裂带形成由采穴-复兴场-谢凤桥、八宝组成的富油断裂构造带。
(2)阐明了该区带下第三系新沟咀组、上白垩系渔洋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浊积扇-半深湖相沉积体系等岩相类型。首次阐述了本区断裂坡折带砂体成因模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物源来自西北方向,在采穴高断阶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砂砾岩体;复兴场断块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砂体,谢凤桥以西地区主要发育浊积扇砂体。
(3)断裂构造带发育断层-岩性型复合油气藏。油源来自谢凤桥下降盘玫瑰桥洼陷的新沟咀组下段和沙市组上段,属异源侧向阶梯状成藏模式,即新沟咀组下段和沙市组上段的油源沿谢凤桥断层侧向运移至断阶带白垩系河道砂岩中由构造等值线和断层封闭形成新生古储型油藏。
(4)通过钻井测井资料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分析,在白垩系渔洋组划分出六个中期旋回和十七个短期旋回,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在基准面旋回各个阶段沉积演化规律。
(5)探索了一套在构造断裂带适用的地质、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的油藏预测方法技术。运用神经网络波形分析技术,定性识别砂岩扇体及发育规模;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相控砂层对比技术为核心,选用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
|
|
|
1 |
刘琼;何生;陈振林;田建锋;;江汉盆地西南缘白垩系渔洋组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J];矿物岩石;2007年02期 |
2 |
刘春平;王拥军;林娟华;袁井菊;;江汉盆地印支—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2期 |
3 |
陈金荣;李志刚;;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白垩系勘探前景的再认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年01期 |
4 |
陈波;肖秋苟;夏永涛;黄发木;;江汉盆地西南缘万城断层的封闭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
5 |
李桂森,谌卓恒;沙市幅卫星图象解译——水系与断裂的关系[J];石油天然气学报;1984年00期 |
6 |
梅廉夫,徐思煌,倪昌祥,徐文凯,刘安林,陈清琳,李春梅;江汉盆地王场地区裂缝作用与烃类运移[J];科学通报;1994年14期 |
7 |
何圣策;江汉盆地通海口海4井早奥陶世疑源类化石[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8 |
王震;刁博;;江汉盆地应城—监利剖面重震联合反演[J];现代地质;2005年04期 |
9 |
谢泰俊;祁左明;朱振东;;江汉盆地的盐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6期 |
10 |
潘杰锋;;江汉盆地盐类矿产的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1988年01期 |
11 |
张德厚;江汉盆地新构造与第四纪环境变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4年01期 |
12 |
张华,张刚雄,周建军,瞿国平;平原海相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3 |
王彬;柳保军;;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荆河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探讨[J];南方油气;2004年04期 |
14 |
殷文洁,李慧;江汉盆地白垩—下第三系储层盖层有利相带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5 |
王必金;林畅松;陈莹;卢明国;刘景彦;;江汉盆地幕式构造运动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2期 |
16 |
郭飞飞;康建云;孙建峰;陆俊泽;王修平;;江汉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J];岩性油气藏;2010年01期 |
17 |
王大宁;赵英娘;;湖北江汉盆地晚白垩世中被子植物花粉新属种[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9年04期 |
18 |
陈钦保;高琴琴;;江汉盆地西北缘洋溪组锥齿亚洲冠齿兽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J];石油学报;1992年02期 |
19 |
童国榜,刘志明,郑绵平,袁鹤然,刘俊英,王伟铭,李月丛;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古气候定量重建初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20 |
卢明国,童小兰,王必金,张建华;江汉盆地古潜山烃源条件探讨[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