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测井-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
【摘要】:快速准确评价新的油藏并使其投入开发,是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储层预测技术是油藏评价的关键技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跟踪国内外测井与地震属性分析先进技术,探讨储层预测研究方法,建立快速有效的储层预测流程并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的油藏评价与预测工作。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基本掌握国内外同行业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其次,按照方法学原理,初步形成储层预测方法学技术思路,运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手段,建立合理的储层预测方法流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实际工区资料建立合理的解释模型,最后用实际工区数据资料来检验流程的合理性、模型的适应性,并通过实际工区资料的处理使储层预测方法得到进一步优化。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工区是大庆油田西南部王府构造的临江地区,通过实际的测井与地震资料的处理,新的解释模型得到了有效应用,新建立的储层预测方法流程得到了有效检验。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表现在:
(1)首次将预测学、方法学理论引入油气储层预测领域,提出了导致储层预测失利的六大误区,为后续储层预测方法学的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
(2)根据方法学原理,提出了以基础资料分析为基础,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等理论为指导,定性—定量储层预测技术为手段,岩性、物性、含油气性预测为目的的一整套优化的、多学科协同工作的测井—地震多属性分析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即提高预测可信度和精度的“五阶段”储层预测新方法;
(3)针对低孔、低渗复杂油气藏,在常规的测井解释经验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复杂沙泥岩油气藏的三孔隙度测井属性解释模型。对于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和可靠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
|
|
|
1 |
胡远来,刘明哲;灰色遗传识别在 XX 气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2 |
王大兴,史松群,赵玉华;苏里格庙储层预测技术及效果[J];中国石油勘探;2001年03期 |
3 |
兰素清,陆明华;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6期 |
4 |
洪余刚,陈景山,成世琦,代宗仰,李凌;瞬时振幅相干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5 |
韩小俊;施泽进;王良军;;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2期 |
6 |
崔世凌;杨泽蓉;;火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研究[J];石油物探;2007年01期 |
7 |
刘全新;高建虎;董雪华;;储层预测中的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岩性油气藏》创刊而作)[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8 |
马伯林;陆明华;舒福明;刘健;;地震属性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7年01期 |
9 |
孙卉;徐丽英;周旭红;赵立旻;边少之;;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区有利砂砾岩体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
10 |
苏云;李录明;钟峙;唐娟;;随机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6期 |
11 |
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于圣杰;;渤海海域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
12 |
曹琳昱;朱仕军;周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
13 |
黄胜兵;叶加仁;朱红涛;杨香华;魏刚;;渤中西环古沟谷与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
14 |
刘强;;煤层发育背景下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
15 |
熊艳肖慈珣,包吉山;模糊神经网络用于储层预测[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
16 |
魏明阳,周红艳,吴娜珠,李正强;地震属性分析在新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7 |
穆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参数对反演效果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18 |
李廷辉;岳跃龙;胡永军;常德双;王小善;王津;范哲清;孔凡东;;Jason反演技术在张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S1期 |
19 |
李志勇;张冬梅;丁艳红;王朝辉;;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在泌阳凹陷深凹区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1期 |
20 |
贺新蔚;撒利明;邓央;杨午阳;梁秀文;文佳敏;;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