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深层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次生孔隙形成热力学机制
【摘要】:随地层深度的增加,火山岩的孔渗不受深度的影响,显示了火山岩岩性较为致密而压实作用并不能发挥很大作用的特性,而碎屑岩则比较明显地随深度降低物性变差。在松辽盆地的2500m、3000m 和3500m 和南部的2000m 和2500m 左右,出现五个渗透率和孔隙度的高值区。初步分析上述几个高值区应该是次生孔隙及火山气孔发育带。
松辽盆地深部储层岩石学特征表明:松辽盆地碎屑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火山岩在北部主要分布在营城组和火石岭组。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主要在营城组和火石岭组中发育,岩性以玄武岩为主,其次为安山岩和流纹岩。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中,为研究次生孔隙的热力学形成机制提供了岩石学证据。
油田水特征:作为深层主要储层的泉头组、登娄库组和营城组,在水型和平均矿化度上存在差异。泉二段在北部的平均矿化度较低,反应了一种破坏的沉积环境,而在南部的平均矿化度较高,显示了较好的封闭条件。泉一段、登娄库组、营城组,作为深层的主力储层,平均矿化度较高,呈较好的封闭性,水型也是以反映较为封闭条件的NaHCO3型为主。我们推测应当是水岩反应形成次生孔隙,从而使得这些地层可作为良好的储集体。松辽盆地北部的登娄库组和营城组,随着深度的变化,矿化度的高值、ph 的低值与碎屑岩、火山岩的孔、渗高峰区对应较好,这里的孔渗高峰区是指的3000m 和3500m 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对油田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油田水进行了离子活度的计算,利用热力学方法对长石、浊沸石、碳酸盐和高岭石的溶蚀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长石中主要是钙长石和钾长石的溶蚀形成次生孔隙,而钠长石的溶蚀贡献不大。浊沸石的溶蚀在松辽盆地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储层中较为发育,是松辽盆地北部的3000m 左右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成因。方解石溶蚀只发生在温度较低的地层中,即多发生于成岩阶段的早期,在松辽盆地较为发育,呈现多期次形成、溶蚀的特性。通过计算可知高岭石的溶蚀对于次生孔隙形成也具有一定的贡献。
结合镜下观察、前人资料以及本次所做的热力学分析,绘制了松辽盆地溶蚀模式图。其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石和浊沸石的溶蚀所形成。
|
|
|
|
1 |
王伟华;;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地质论评;1996年S1期 |
2 |
于炳松;赖兴运;高志前;;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中成岩方解石-白云石的平衡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
3 |
佘刚;张狄杰;丁敏;;南泥湾油田金庄区长3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10年10期 |
4 |
张丽萍;;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储层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5 |
张文选;苗建宇;李辉;胡永胜;;子长北部地区盒_8段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6 |
许丽丽;国景星;张健;袭著纲;张勇;;饶阳凹陷古近系成岩作用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年02期 |
7 |
梁明亮;毛秀玲;郑国东;罗晓容;李忠;;火成岩油气储层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年02期 |
8 |
王成,范铁成;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8年03期 |
9 |
曲希玉;刘立;刘剑营;王海燕;;鸡西盆地煤层顶板露头砂岩物性特征及成因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3期 |
10 |
文慧俭;马世忠;刘忠宝;刘广林;;吉林红岗北地区泉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特征[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2期 |
11 |
王庆东;孙治雷;孙致学;;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储层砂岩主要成岩作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3期 |
12 |
王世谦,何生;有机质在沉积物成岩中的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3年04期 |
13 |
李忠,李蕙生;东濮凹陷深部次生孔隙成因与储层演化研究[J];地质科学;1994年03期 |
14 |
柳益群,李文厚,曲志浩;黄骅拗陷南区中生界含油砂体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
15 |
于兴河,张道建,李胜利,雷鸣,郜建军,孙洪斌,孟卫工;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成岩演化规律[J];石油实验地质;1999年04期 |
16 |
陈孟晋,刘锐娥,孙粉锦,拜文华,黄月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初探[J];沉积学报;2002年04期 |
17 |
陈永峤,于兴河,周新桂,刘计国,陈占坤,张守鹏;东营凹陷各构造区带下第三系成岩演化与次生孔隙发育规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1期 |
18 |
赵国泉,李凯明,赵海玲,刘锐娥,孙粉锦,狄永军,李永涛;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层长石的溶蚀与次生孔隙的形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1期 |
19 |
龚斌利;;浅析影响砂岩渗透性的主要因素[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6年03期 |
20 |
刘伟;;苏北溱潼凹陷戴南组一段次生孔隙形成与分布特征[J];岩相古地理;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