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与晚新生代地质演化关系研究
【摘要】:华北块体经过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形成了诸如稳定块体、断陷盆地及造山带等多个构造单元,区内断层纵横交错、活动形式各异;同时该区也是强震频发的区域。无论从地质构造演化本身,还是对强震的孕育背景等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使用纯S 波波形反演方法和T 函数法,利用模拟退火法搜索模型,共得到了华北地区140 个地震台站下方100km 深度的精细壳幔速度结构和50 个台站下方800km 深度的地幔速度结构,建立了华北地区二维剪切波速度剖面。而且利用独立的P 波波形反演得到了相应P 波速度结构,对介质的物理性质等进行了多参数约束。
浅部速度结构的总体特征显示:华北不同构造单元速度结构具有区域相似性,但彼此相差很大。(1)鄂尔多斯块体最为稳定,中下地壳具有很厚的稳定层位,整体波速比低于1.732。其周围断陷盆地带速度结构复杂,构造运动越是强烈的地区速度结构越复杂,速度结构特征反映了盆地由西向东、由南北两侧山脉向鄂尔多斯块体发展的特性。(2)太行山构造带东西两侧地壳厚度差异明显,相差接近10km,与整个区域重力场的分布十分吻合。华北裂陷盆地区速度结构也非常复杂,沧县隆起内只有少数地区保持了稳定古老地块的特性。
地幔深部速度结构研究表明:太行山构造带在南、中、北段都呈现明显的差异。燕山带构造复杂,以低速带最为突出,显示有多条深部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华北平原区地幔软流层埋深较浅,厚度超过100km,而深部也没有普遍存在的高速或低速体,反映岩石圈减薄过程可能是地幔物质上隆、侵入并熔融岩石圈介质,而没有岩石圈或下地壳介质的拆沉作用发生。这一结果无疑为华北地区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
对华北强震区的研究发现,强震区附近台站都是高低速体相间结构,其下方低速体的速度低、厚度大,波速比高。利用地震与地质资料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强震孕育及地震条带分布的背景基础。
|
|
|
|
1 |
孙佩卿,边庆凯,乔子云,王泽皋;由一组显著地震活动看地震应力场的“聚”“散”过程[J];山西地震;2004年01期 |
2 |
戴英华,陈绍绪;中国各主要地震区中强地震的重复概率[J];地震;1986年03期 |
3 |
李普照,卢显苏;电感异常与地震——歉述电感的短期予报[J];山西地震;1978年01期 |
4 |
肖承邺;地震成因综述[J];山西地震;1978年02期 |
5 |
刘幼唐;险震预报的气象信息[J];山西地震;1980年02期 |
6 |
张嘉延;河北省M_S≥5.5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J];地震;1983年03期 |
7 |
姚梅尹;对广东省历史地震的两点看法[J];华南地震;1983年S1期 |
8 |
M.A.萨托夫斯基
,史斗;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和前景[J];地球科学进展;1987年05期 |
9 |
俞敏,景星;地震预报是一门科学——访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J];山西地震;1987年01期 |
10 |
单修政;地震灾害与地震预报[J];山西地震;1987年03期 |
11 |
赵新平,刘巍,啜永清,英扬;1979年介休5.2(Ms)地震前的孕震空区[J];山西地震;1987年04期 |
12 |
;建筑抗震[J];山西地震;1989年S1期 |
13 |
陈荣华,冯德益;中国华北地区每年地震强度的预测[J];中国地震;1989年04期 |
14 |
徐大方,高莉萍,王凯;中国西北地区几个中强地震的Pnl波研究[J];中国地震;1989年04期 |
15 |
方永臻;1966年吉林省范家屯5.2级地震的气象特征[J];地震;1991年05期 |
16 |
;国内地震和工程抗震科技文献题录(续)——(1993年第三四季度)[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4年01期 |
17 |
朵建果;动物与地震[J];江苏绿化;1995年05期 |
18 |
杨静;洛杉矶大地震的建筑破坏[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6年01期 |
19 |
韩成太;测绘·地质·地震事业 地震工作[J];山西经济年鉴;1996年00期 |
20 |
云帆;地震预报:成熟有待时日[J];百科知识;199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