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第四纪硅藻初探及古黑潮迁移
【摘要】:硅藻是海洋微体古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生态分布与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迁移及水体营养有密切关系。沉积物中的化石硅藻蕴涵着大量的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的信息,能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以及暖流运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在古海洋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以冲绳海槽第四纪硅藻沉积样品(即ODP195 航次的1202B 的60 个柱状样品和本区的9 个表层样品)的分析、鉴定和研究为基础,结合有孔虫的氧同位素、AMS14C 测年和其他相关资料,分析本区16ka 年以来古环境和古地理的变化,探讨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黑潮变迁等问题。结果表明:
1.表层硅藻化石分布的基本特征:沿黑潮流向两侧降低,呈现一种低-高-低的趋势,即受黑潮主流影响作用大的区域沉积硅藻丰度高,受黑潮影响作用弱的两侧区域沉积硅藻丰度低。
2. 1202B 柱状样岩芯硅藻种类较为丰富,本次研究共分析鉴定了鉴定出81个种和变种,隶属于32 属,但只有10 种硅藻在岩芯中基本连续分布,且有较高的含量,还有一些圆筛藻也常出现,但其百分含量不高,其余种类仅零星检出,含量极低。
3.根据该岩芯中硅藻种类、含量及硅藻丰度变化特征自下而上共划分了3个硅藻组合带,Ⅰ组合带产出层位61.7m~81.9m,即14 000a~16 000a,是滨浅海沉积环境环境,水体环境较浅,其硅藻贫乏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沉积环境缺乏营养盐类物质,并受到沿岸流和浊流沉积的影响作用,且没有任何受到黑潮流作用的海洋沉积记录;Ⅱ组合带产出层位31m~61.7m,即8 500a~14 000a,是一种浅海环境,水体环境变深。由于所处的气候偏冷,及充足的营养盐类物质,该带硅藻化石很丰富;该带具槽直链藻、柱状小环藻的含量较高,而热带远洋种类较少,受黑潮的影响作用较弱;Ⅲ组合带产出层位为0~31m之间,即从8 500 到至今,是半深海和深海环境,硅藻较丰富,其整体硅藻组合特征及其所呈现的环境特征与现代环境相似,受黑潮流的影响作用强烈,有黑潮主流通过该站位的沉积记录。
|
|
|
|
1 |
李官保,李乃胜;冲绳海槽热流机制浅析[J];海洋科学;2002年09期 |
2 |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李安春,蒋富清,阎军,曹奇原;冲绳海槽南部海洋环境改变的地质记录[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
3 |
刘焱光,孟宪伟,李铁刚,吴世迎,王湘芹,辛春英,任红;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元素地层[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4期 |
4 |
赵金海,唐建,王舜杰;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J];海洋石油;2003年03期 |
5 |
郝天珧,刘建华,郭锋,黄忠贤,胥颐,戴明刚,李安春,付永涛;冲绳海槽地区地壳结构与岩石层性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6 |
李怀明;翟世奎;;冲绳海槽岩浆活动研究进展及思考[J];地质论评;2008年01期 |
7 |
多田尧;桂焜长;罗夏真;;冲绳海槽的扩展和九州地区的地壳形变[J];地震地质译丛;1986年06期 |
8 |
姜善春;冲绳海槽沉积物中酚类有机物色谱-质谱鉴定[J];地球化学;1986年01期 |
9 |
翟世奎;;冲绳海槽浮岩的分布及其斑晶矿物学特征[J];海洋与湖沼;1986年06期 |
10 |
秦蕴珊,翟世奎,毛雪瑛,柴之芳,马淑兰;冲绳海槽浮岩微量元素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与湖沼;1987年04期 |
11 |
尹周勋;;日本岩石圈计划1984年度中部冲绳海槽地区航海研究报告概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7年02期 |
12 |
大岛章一;高元勤;;冲绳海槽的海底没有扩张[J];地震地质译丛;1988年01期 |
13 |
吴明清,王贤觉;冲绳海槽沉积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与湖沼;1988年06期 |
14 |
佐藤裕;许华杞;桂焜长;罗夏真;;台湾东北部宜兰附近的地应变与冲绳海槽的扩张[J];地震地质译丛;1989年01期 |
15 |
刘崇保;冲绳海槽浮岩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9年03期 |
16 |
李乃胜;大洋钻探与冲绳海槽[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3期 |
17 |
李凤业,谭长伟,史玉兰,杨永亮;冲绳海槽沉积物混合作用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6年06期 |
18 |
王述功,梁瑞才,王勇,李乃胜;冲绳海槽北段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04期 |
19 |
李乃胜,姜丽丽,李常珍;冲绳海槽地壳结构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8年04期 |
20 |
高学民,林振宏,刘兰,林晓彤,李洪江;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物原判识[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