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低阶煤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潜力分析
【摘要】:针对我国西部广泛分布的低阶煤盆地及其潜在的巨大的资源,通过对国内外低阶煤储层以及勘探实例的基础上,采集具有代表性的低阶煤样品并对其进行储集特征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低阶煤煤层气的富集模式,以及勘探潜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分析表明,尽管其水分和挥发分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很相似,但是该地区的低阶煤属于特低灰煤,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和储集。而且密度随镜质组的增加下降,矿物质的增加而增高;孔容则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2、总空隙主要由小孔孔容构成,小孔孔容占了50%以上;镜质组含量和惰性组含量等物质以及镜煤反射率均与孔容、比表面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孔隙分布特征不受物质组成的影响
3、鄂尔多斯地区的空隙呈现开放状态为主,空隙开放的次序为暗煤-亮煤-煤样-镜煤,其他盆地则为半封闭和细瓶颈空隙
4、随压力增加,煤对气体的吸附量增加,煤中所含游离气的量随之减小;随温度增加,煤对气体的吸附量减小,而煤中所含游离气的量随之增加;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同是长焰煤的样品,吸附量在孔容中所占的比例随镜质组含量增加而增加。
5、长焰煤渗透率高于褐煤,低于肥煤;垂直样的渗透率略高于平行样的渗透率,低阶煤样品的束缚水饱和度最低,有利于采气。但是由于其束缚水饱和度值平衡点处的含气饱和度值相对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低阶煤煤层气的采收率。
6、在储层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煤层气的案例分析,针对西部低阶煤煤层气资源认识的现状,提出了背斜型、断陷型和凹陷型三种不同的低阶煤煤层气富集模式。
7、提出各个盆地的煤层气得富集模式,并预测出21个低阶煤煤层气勘探有利区,预测资源量为5.2万亿立方米。而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是低阶煤煤层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
|
|
|
1 |
段利江;唐书恒;刘洪林;鲁人齐;;煤储层物性对甲烷解吸及采出的影响[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2 |
秦勇;傅雪海;吴财芳;傅国友;卜英英;;高煤级煤储层弹性自调节作用及其成藏效应[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
3 |
盛建海,苏现波;河南省下二叠统山西组二_1煤煤层气地质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06期 |
4 |
王晓梅,张群,张培河,赵俊峰,陈鸿春;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研究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6期 |
5 |
王敦则,蔚远江,覃世银;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J];石油物探;2003年01期 |
6 |
冯三利
,胡爱梅
,霍永忠
,王竹平
,龙宝林;美国低阶煤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3年02期 |
7 |
侯俊胜;煤层气储层评价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J];现代地质;1998年01期 |
8 |
王屿涛,谢姝,刘全艳,何玲娟,孟庆华;准噶尔盆地低阶煤煤层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9 |
王敦则,蔚远江,覃世银,朱庆荣;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J];地球学报;2003年04期 |
10 |
李仲东,周文,吴永平;我国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分析[J];矿物岩石;2004年04期 |
11 |
L.诺克斯,徐会军;波兰上西里西亚煤田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8年01期 |
12 |
张淑敏;SEG北京联络部1998年举行第二次学术活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年05期 |
13 |
梅世昕,李志刚,刘茂燊,陈为龙;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6年04期 |
14 |
傅雪海;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10期 |
15 |
黎凤岐;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前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2期 |
16 |
韦重韬,秦勇,傅雪海,满磊;煤层气地质演化史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4年05期 |
17 |
潘结南,陈江峰;煤层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参数分析[J];煤炭技术;1999年02期 |
18 |
刘贻军,辛文杰;煤层气开发关键地质控制因素探讨[J];中国煤炭;2003年11期 |
19 |
杨建业,杜美利,苏小鹏,李慧利;煤层气藏的储集特征及储层评价[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20 |
石彪,盛建海;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开发前景[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