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函数反演及KMI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研究
【摘要】:本论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接收函数进行了分析,在分段反演技术上进行了初步尝试以消除多次相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在云南KMI台站下方地壳深部构造的研究中取得相应成效。具体内容可归纳为:
1.天然地震的传播过程中转换波的概念原理及地震三分量记录。
2.正演问题:透彻分析了理论地震图合成算法——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法原理。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三分量地震记录切向分量为零。并对接收函数的反褶积等效源过程做出全面详细的探讨,给出水准量因子c和高斯参数α的意义。
3.反演问题:将最小平方法引入到反演计算中,并提出剥壳分段反演理论,即对上中下地壳进行分段反演,即先得到浅部构造,通过计算消除浅部构造(地壳内的速度间断面)产生的多次反射波及多次反射转换波对Moho面产生的转换波的影响,从而利用径向分量来反演得到更真实的地壳S横波速度结构。
4.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云南KMI台站下方地壳精细结构做出分析。台站下方北方位Moho面深度为45km,南部为42km,平均莫霍深度在43km左右。地壳基本属于三层结构,浅部上地壳厚度约为15km,其平均速度为3.48km/s。中地壳为15km一27km,平均横波速为3.8km/s。下地壳为27—43km,平均横波速度为4.05km/s。并且地壳南北方位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现象。10 km深度以上,北部地区s波速度明显低于南部地区,其形态范围基本与沉积层覆盖区相一致,南部地区低速覆盖层(3.3 km/s)一般为2—4 km,与褶皱区相对应。10—20 km深度范围内,南部地区s波速度低于北部地区。在40—50 km深度范围内,由于受南部地区上地幔的影响,s波速度呈现为南部高、北部低,高速区随深度增加逐渐向北推移。这些重要参数与云南地区的构造格局基本吻合,可以为云南地区的构造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一定的依据。
|
|
|
|
1 |
吴庆举,曾融生;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5期 |
2 |
安张辉,周民都,吴庆举,柏琳;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进展[J];西北地震学报;2004年04期 |
3 |
陈九辉!中国北京100029,刘启元!中国北京100029;横向非均匀介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波场特征[J];地震学报;2000年06期 |
4 |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铃,李桂银,曾融生;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J];地震学报;2003年06期 |
5 |
刘启元,Rainer Kind;分离三分量远震接收函数的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
6 |
沈旭章,周蕙兰;接收函数近邻反演方法的改进和对海拉尔台下地壳速度结构的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3期 |
7 |
陈九辉,刘启元;合成三维横向非均匀介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Maslov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
8 |
贺传松,王椿镛,吴建平;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反演[J];地震学报;2003年02期 |
9 |
贺传松,王椿镛,吴庆举;接收函数方法及其新的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2期 |
10 |
刘启元,李顺成;接收函数复谱比的最大或然性估计及非线性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4期 |
11 |
邹最红,陈晓非;利用SV分量接收函数反演地壳横波速度结构[J];地震学报;2003年01期 |
12 |
贺传松,王椿镛,吴建平;腾冲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反演[J];地震学报;2004年01期 |
13 |
段永红,张先康,刘志,原秦喜,徐朝繁,王夫运,方盛明,杨卓欣;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地壳结构接收函数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14 |
王红落,常旭,陈传仁;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的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15 |
王小平;朱元清;;上海及其邻近地区上地幔间断面接收函数的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05期 |
16 |
周蕙兰,杨毅;接收函数反演上地幔速度结构和间断面的剥壳遗传算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17 |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铃,李卫平,曾融生;用Wiener滤波方法提取台站接收函数[J];中国地震;2003年01期 |
18 |
许卫卫,郑天愉;接收函数方法及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4期 |
19 |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铃,李卫平,曾融生;计算台站接收函数的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J];地震学报;2003年04期 |
20 |
吴庆举;李永华;张瑞青;张乃铃;;用多道反褶积方法测定台站接收函数[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