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曲水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混合作用
【摘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是研究全球地球动力学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质实验室。
本文在前人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以曲水杂岩体及其包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等综合研究,并分析了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环境,探讨了曲水岩体代表的壳幔物质演化与深部作用过程。
曲水岩体岩性复杂,侵位历史长,岩性多样,呈一套过渡系列,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中粗粒结构。岩体中含有大量辉长质—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MME)。对曲水岩体及其中的MME包体研究表明:岩体Al_2O_3含量中等偏高,高CaO和Na_2O,K_2O中等,且K_2ONa_2O,FeO~*/(FeO~*+MgO)0.8,A/CNK1.02,属于准铝质—弱的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SiO_2与TiO_2、Al_2O_3、MgO、FeO~*、GaO、MnO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与K_2O呈现正相关关系,Na_2O、P_2O_5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稀土总量较低,大部分显示不同程度的负铕异常,岩体酸性端元、MME包体及基性端元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总体上其分配特征相似,但有一定的差异和过渡性,显示了岩浆混合特征。
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曲水岩体的基性端元、酸性端元及其中的MME包体都形成于50Ma左右,说明岩体为一套经过了岩浆混合作用后成分均一的岩浆,结合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说明曲水岩体为来源不同的两种岩浆混合而成。曲水岩体代表了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期的一次重要的岩浆底侵作用,是导致高原地壳增生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