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平原三维地质建模及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历史,阐明了我国地下水模拟模型及管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地下水模拟模型与管理模型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多适用于小区域这一特点,本文提出了采用多种GIS软件相结合,以EAST软件为操作平台,建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方法,实现了大区域的复杂地质内容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在详细分析研究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从含水层角度出发,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进一步概化,建立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概念模型的方法以特征物体(即点、线、面)的形式对研究区的均衡要素、流场及参数分布进行描述,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FEFLOW软件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对所建立的准三维地下水流方程进行求解,同时运用该模型对给定开采方案条件下的地下水动态和资源组成进行了分析评价。
以区域模型为背景,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重点研究区,在综合分析重点研究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管理目标,在地下水位、供水规划、供水设备能力等约束条件下,建立了以开采量最大为目标函数的地下水水量的单目标管理模型,通过运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确定了重点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的最大可开采资源量,提出了最优开采方案,指出最有开采潜力的地区是电厂水源地,为制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将优化结果代入到已建立的数值模型中,预测了最大可开采资源条件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研究区模拟期内(2003年7月—2004年6月)地下水系统补给量为440167.52×104m3,排泄量为537744.66×104m3,均衡差为-97577.14×104m3;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576846.7×104m3/a ,地下水开采潜力不大于310712.33×104m3/a;重点研究区地下水水源地最大可开采资源量为30657.90×104m3/a。
|
|
|
|
1 |
李群;贾明敏;陈南祥;崔进涛;;优化与模拟耦合模型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
2 |
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经济管理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4期 |
3 |
李秉柏,马新明,徐立华;棉花干物质积累的模拟模型与检验[J];中国农业气象;1998年02期 |
4 |
刘斌,封丽华;地下水资源系统经济管理模型研究[J];新疆地质;2004年03期 |
5 |
贾海坤,刘颖慧,徐霞,王昆,高琼;皇甫川流域柠条林地水分动态模拟——坡度、坡向、植被密度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
6 |
张健钦;龚建华;林珲;刘纯波;;基于智能体的鄱阳湖区钉螺生长模型及其模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11期 |
7 |
李扬;刘慧;;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
8 |
吴中孚;严英俊;赵士熙;;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模拟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9 |
刘以连,丑自明;内蒙古草甸草原羊草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数值试验[J];中国农业气象;1994年03期 |
10 |
尤民生,庞雄飞;褐飞虱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英文)[J];Entomologia Sinica;1995年02期 |
11 |
涂修亮,胡秉民,朱俊林;看麦娘(Alopecuras aequalis sobol)与小麦株高发育的动态模拟模型[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12 |
徐寿军,顾小莉,王志刚,卜义霞,张宝生,刘传松,庄恒扬;我国主要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3 |
肖万格;吴泽宇;管光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01期 |
14 |
甘治国;蒋云钟;鲁帆;胡明罡;;北京市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8年01期 |
15 |
李永秀;罗卫红;倪纪恒;陈永山;徐国彬;韩利;陈春宏;;温室黄瓜生育期模拟模型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6 |
汤家法;;蒋家沟流域土壤湿度变化模拟[J];山地学报;2009年02期 |
17 |
;書報述評[J];地质论评;1938年06期 |
18 |
;科学常识[J];水文;1959年07期 |
19 |
郁士元;;渭北高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初步探讨[J];地质学报;1962年01期 |
20 |
朱良模;;土在抽灌水作用下变形特性的初步探讨[J];上海地质;198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