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调查与研究
【摘要】:洋戴河平原属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和海积平原。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滨海地区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加大,加上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在滨海地带形成了多处低于平均海平面的地下水位负值区,导致海水侵入到原地下淡水空间。海水入侵灾害的不断加剧,给滨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为查清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的发展变化规律,控制和减缓本区海水入侵的趋势,本文根据2002-2004年海水入侵调查结果,结合本区前期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了目前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的分布范围、过渡带的特征、动态变化及入侵的类型。按海水入侵的不同特点,将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划分成两个区—东部河流发育区和西部漏斗发育区:西部为典型的受开采漏斗影响的海水入侵区,入侵方式为沿含水层的面状入侵;东部目前的海水入侵方式主要为潮流入侵和季节性海水入侵,入侵物源主要有随潮流涌入的海水、顺含水层侵入的海水及原残留海水。原东部早期开采形成的入侵区在西部漏斗的作用下,开始缓慢向西转移,西移速率达200m/a。
在综合分析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本区海水入侵的规律,分析了海水入侵的因素,认为超采地下水、河流上游蓄水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本区海水入侵的根本和诱发因素,连年干旱、风暴潮频发、滨海及河口区高渗透性的地层等自然因素,加剧了本区海水入侵的程度。
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洋戴河平原的开采量阀值应在每年3000万方左右,目前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开采布局应以西区为主,相同开采条件下,东区产生的海水入侵程度远大于西区。因此,东部地区应严格限采,西区应逐渐减采。本文对河口建橡胶坝和人工补源工程两种方案分别进行了模拟评价,模拟结果证实,采用两种防治工程,河流两侧的水质不但缓解,整个平原区的入侵范围也会缩减。同时,这两种防治方案在有效阻止随潮入侵的海水、增加地水补给的同时,又具有投资少、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认为上述两种方案对实现减缓洋戴河平原的海水入侵程度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
|
|
|
1 |
刘庆书;许劲松;;辽南海水入侵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1993年01期 |
2 |
韩美;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与地貌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96年04期 |
3 |
刘杜娟;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与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
4 |
姚春梅,颜景生,范庆祥,成德军;龙口市海水入侵灾害及防治对策[J];山东地质;2000年04期 |
5 |
刘竹梅,宋福山;莱州市海水入侵综合治理探讨[J];水资源保护;2003年04期 |
6 |
杨燕雄,贺鹏起,谢亚琼,曹长茂;秦皇岛海水入侵灰色模型预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
7 |
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的阳离子交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年03期 |
8 |
李新运,姜文明,张乃兴;莱州湾东南岸海水入侵相关分析和趋势预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04期 |
9 |
吴吉春,薛禹群,张志辉;海水入侵含水层中水一岩间阳离子交换的实验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0 |
郭笃发;莱州湾东南岸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若干离子的主成分分析[J];海洋科学;2004年09期 |
11 |
马凤山,蔡祖煌,宋维华;海水入侵机理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4期 |
12 |
李福林,张保祥;水化学与电法在海水入侵监测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99年05期 |
13 |
杨增文;;山东滨海地区海水内侵状况、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1989年05期 |
14 |
范家爵;;判别分析在圈定海水入侵范围的应用[J];国土资源;1984年02期 |
15 |
董广清,刘青勇;地表水源变化对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影响[J];水利水电快报;1996年19期 |
16 |
周训,宁雪生,王举平;北海市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的水化学判别[J];勘察科学技术;1997年02期 |
17 |
刘冬雁,庄振业,邱汉学,宁丕海,刘竹梅;莱州海水入侵与地下水位负值区的演变模式[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2期 |
18 |
;海洋水文[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4期 |
19 |
范家爵;;海水入侵地区地下水水质数值模拟方法的初步探讨[J];工程勘察;1988年04期 |
20 |
成建梅,陈崇希,吉孟瑞,孙桂明;山东烟台夹河中、下游地区海水入侵三维水质数值模拟研究[J];地学前缘;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