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由于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稳定、节能、运行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传统的厌氧反应器对于低浓度废水处理时,传质效率低,微生物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等缺点,在国内几乎没有成型的厌氧反应器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工程实例。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研究是解决城市污水厌氧处理技术的关键。
本研究提出了穿孔旋流异波折板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形式。通过科学的反应器结构设计,改变了反应器中的水力特征,改善了反应器中微生物与基质之间的传质条件,加快了反应速率。并通过回流,实现了系统内良好的水力条件,有效地避免了有机酸积累;从而保证高传质速率下的高净化效能。
本研究还提出了多段两相厌氧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通过调节反应器内不同段的pH值,实现系统内相分离,创造良好的生化反应条件,进而实现有机污染物去除的高效性。
试验结果表明,该异波折板厌氧反应器采用单相运行方式时,水力停留时间4小时时,溶解性COD的去除率可达35.5%;将部分出水回流至反应器起端时,最佳回流比为100%,溶解性COD的去除率可达37.5%。采用两相厌氧运行方式时,通过动力学控制法进行相分离,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时,最佳回流比为100%时, COD平均去除率为42.6%;通过采用物理化学法进行相分离,水力停留时间4小时时,COD平均去除率为44.6%,水力停留时间10小时时,COD平均去除率达75%。采用多段两相厌氧运行方式时,水力停留时间为10小时时,COD去除率达93%左右。
利用该系统处理城市污水,对COD的去除很有效,当水力停留时间大于8小时时,COD的去除率达可90%以上。出水COD可达到排放标准。虽然该试验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不高,出水达不到排放标准,还需进一步进行好氧处理。但该工艺可使后续好氧构筑物规模减小70%左右,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工程总投资约减小30%到40%左右,而且在日常运行中可以节省动耗50%左右,运行费用降低40%左右,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采用新型厌氧反应器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多段两相厌氧运行工艺。使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效率大大提高。
|
|
|
|
1 |
吴洪杰,黄智民;对我国城市污水海洋处置的思索[J];海洋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
2 |
周国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展望[J];工业用水与废水;1996年02期 |
3 |
周晶,宋彧军,赵耀,安立新;关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思考[J];北方环境;1996年04期 |
4 |
刘维城;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经济政策[J];中国环保产业;1998年03期 |
5 |
文一波;浅论我国城市污水厂建设资金筹集问题[J];中国环保产业;1999年03期 |
6 |
尹华,彭辉;我国城市污水工业回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
7 |
范秀磊,宋代敏;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工作浅议[J];劳动保护;2000年06期 |
8 |
葛春鹏,李少春;利用城市污水作电站循环水补充水的处理工艺试验研究[J];西北电力技术;2001年03期 |
9 |
马培舜,王海玲,成丽华,郑兴灿;昆明的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4期 |
10 |
张乐华,朱又春,王亚林,朱南文,李勇,贾金平;电化学反应提高生物滤池的城市污水脱氮效果[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2期 |
11 |
薛维纳,裴红艳,杨翠云,陈德辉,夏静,袁峻峰;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城市污染河流的静态模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2 |
邹伟国,杨小红;复合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10期 |
13 |
林维晟,林旖宏;细胞固定化技术在城市污水的处理中的应用[J];南平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
14 |
张义;边喜龙;;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新动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
15 |
王国生;钟玉书;田敏;宋洪海;于长斌;张绍;隋艳杰;高洪武;田文达;张昌楠;张秀玲;;人工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
16 |
黄跃华;陶竹君;杨丽英;;浅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18期 |
17 |
张朝升;张可方;方茜;荣宏伟;;序批式生物膜法对城市污水的脱氮效果[J];水处理技术;2007年02期 |
18 |
张选军;张亚雷;方骁;蒋柱武;周雪飞;赵建夫;;常温下EGSB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的初步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9期 |
19 |
解艳萃;尹军;周爱丽;王建辉;;污水生物除磷系统内微生物群体平衡对除磷效果的影响[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20 |
冀琳彦;倪丽耐;王洪昌;;城市污水可持续处理技术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