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
【摘要】:西昆仑造山带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复杂增生造山带。该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即震旦纪-寒武纪扩张形成的秦祁昆洋(原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从奥陶纪至三叠纪连续向北侧塔里木板块之下的俯冲,塔里木板块向南增生过程,地史跨度达500多Ma。
震旦纪-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原特提斯洋。在塔里木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之间存在一个多岛洋盆过度区,过度区由亲塔里木板块的三个微陆块分布其间的小洋盆、裂谷盆地或裂陷海槽构成。奥陶纪开始原特提斯大洋板块沿多岛洋过渡区南缘康西瓦-苏巴什一线开始向北俯冲,使上盘多岛洋区变成岛弧。之后,大洋板块向南退缩,沿俯冲带形成的增生楔向南推进,位于增生楔北侧的岛弧也随之向南跟进。其间经历了晚奥陶世和中二叠世末两次弧/陆碰撞和随之发生的俯冲方式的转化调整,出现统一过程的阶段性构造体制变化。晚二叠世-三叠纪,特提斯洋不再发生洋底扩张,残留盆地被大量陆源碎屑充填的同时,受南侧发生裂离的冈瓦纳大陆块体向北的挤压,残余洋壳继续向北被动俯冲,盆地沉积物发生褶冲变形,于侏罗纪隆起成山,也最终完成了洋陆转化。
受地质背景控制,西昆仑造山带增生演化过程的成矿作用也很有规律,总体是矿种和类型由简单向多样转变,成矿潜力从弱到强转变。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三个演化阶段。最早在震旦纪-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小洋盆等裂陷盆地中产生了从基性侵入-火山和火山喷气—沉积作用有关的磁铁矿—赤铁矿。晚古生代为典型的沟—弧—(多)盆构造体制,沿早古生代弧陆碰撞带再次伸展形成的断续相连的三个裂谷盆地构成西昆仑一个重要的铜铅锌成矿带,有6种成矿类型。三叠纪—侏罗纪残余洋壳的向北俯冲,形成了西昆仑造山带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带,同时在也发生了极不均匀的变质作用,形成三个规模不等的热变质穹隆构造。与岩浆侵入和热变质穹隆有关的成矿作用是西昆仑造山带成矿的最高潮,构成西昆仑最具找矿潜力的成矿带。洋壳熔部分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类形成斑岩型铜(银)矿,被洋壳携带的深海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形成稀土和稀有金属矿产。热变质穹隆形成变质改造—热液脉型与变质级别相吻合的铁、铜、铅、锌、金、锑、汞矿。早古生代增生楔中的远洋沉积岩为热隆成矿的矿源层,一种是冷水沉积的富铁泥岩,另一种是洋底热水成因的铁铜铅锌矿(富金锰镍钴)。
|
|
|
|
1 |
姜耀辉,芮行健,郭坤一,贺菊瑞;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J];地球学报;2000年01期 |
2 |
孙世群,王道轩;西昆仑造山带北西向拉伸线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8年03期 |
3 |
罗志波;赵强;史俊铃;夏训银;王身龙;杨学明;林星;曹朋军;;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新证据——来自高镁及镁闪长岩类识别[J];矿产勘查;2019年12期 |
4 |
孙世群,王道轩;西昆仑造山带主要变形期的磁性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5 |
李三忠;郑祺亮;李玺瑶;赵淑娟;索艳慧;郭玲莉;王永明;周在征;刘晓光;兰浩圆;张剑;郭润华;李少俊;;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4期 |
6 |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5期 |
7 |
徐备;张立杨;;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地球;2017年09期 |
8 |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
9 |
蔡雄飞,刘德民;造山带古海洋恢复的思路和研究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7期 |
10 |
莫申国,韩美莲,李锦轶;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组成及造山过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
12 |
姜春发,王宗起;中国“大十字构造”的地质意义及其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地质;1998年02期 |
13 |
吴正文,张长厚;关于创建中国造山带理论的思考[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14 |
崔盛芹;论全球性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15 |
张长厚;初论板内造山带[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16 |
何科昭,何浩生,蔡红飙;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地质论评;1996年02期 |
17 |
罗建宁;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
18 |
肖庆辉,李晓波,贾跃明,刘树臣,白星碧;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J];地学前缘;1995年01期 |
|
|
|
|
|
1 |
韩芳林;崔建堂;王炬川;边小卫;计文化;李博秦;;西昆仑造山带的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
2 |
李世林;郭震;陈永顺;于勇;吴珊珊;;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周缘体波面波联合反演[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四: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专题五: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六: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C];2020年 |
3 |
李文渊;张照伟;高永宝;陈博;王亚磊;洪俊;孔会磊;南卡;;昆仑造山带关键金属矿产成矿作用讨论[A];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C];2021年 |
4 |
夏志恒;叶高峰;金胜;魏文博;;华南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和深部动力学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5 |
张雪梅;杨志高;杨宜海;史海霞;杨文;杜广宝;邹立晔;刘杰;;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邻近区域岩石圈-软流圈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6 |
余阳;张宝华;刘永刚;;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低速高导异常成因探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四十: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四十一: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四十二: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C];2020年 |
7 |
陈小双;续海金;;西藏马攸木地区始新世碱性杂岩: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后碰撞伸展的指示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七: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八: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九: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20年 |
8 |
王婷婷;郑建平;熊庆;平先权;;桐柏造山带燕山期闪长岩内变橄长岩-辉长岩包体的成因及起源[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三十七: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三十八: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三十九: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浅部的相互作用[C];2020年 |
9 |
姚志祥;丁志峰;王椿镛;;河套断陷带与阴山造山带区域瑞利面波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九十二: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C];2020年 |
10 |
康建强;韩江涛;;祁连造山带二元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
11 |
董新宇;李文辉;卢占武;黄兴富;高锐;;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藏南拆离系深部构造活动特征——来自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的证据[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专题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C];2019年 |
12 |
肖尧;唐启家;;江南造山带上地壳虚源反射成像[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专题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C];2019年 |
13 |
张泽明;丁慧霞;苟正彬;;喜马拉雅造山带部分熔融与熔体结晶的时间与持续过程[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
14 |
张玄杰;刘英会;张婉;朱卫平;;苏鲁造山带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认识[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
15 |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16 |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
17 |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18 |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19 |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20 |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