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里海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及东部盐下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CNODC)在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拥有肯基亚克、让纳若尔油田的开发权益,两个油田原油剩余可采储量约1.2亿吨、原油年产量近700万吨;另外拥有盆地东缘中区块的勘探权益,区块面积3262.3km~2。中哈输油管道铺设终点为本区的肯基亚克油田,届时本区将提供1000万吨/年的原油。
通过对滨里海盆地进行区域构造研究,划分出该盆地的四个演化阶段,提出了该盆地为裂谷—坳陷改造型叠合盆地的观点。对盐下和盐上两套复合型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次研究的重点是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含油气系统,最终目的是为中区块勘探项目的钻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利用岩心、油样进行生油研究,结合地质分析,认为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盐上和盐下油气藏同源,主要来自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明确了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含油气系统。确定了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成藏组合,划分出了三个成藏带,确定中部成藏带为研究重点。
目前东部地区为盐下油气勘探阶段,由于普遍发育一套下二叠统孔谷阶盐岩层,盐体本身和下覆地层在常规地震处理中出现畸变是含盐油气盆地勘探的首遇难题。利用变速成图、定量分析、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识别与盐构造有关的假构造、落实真构造。
利用地震、测井、地质资料进行沉积相研究,建立了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盐下海相层系的沉积模式,否定了前苏联对该区石炭系发育生物礁的观点;利用地震相研究手段并结合地震反演等储层预测技术,完成中区块盐下碳酸盐岩的储层预测,确认了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否定了前苏联学者认为该区块为低孔低渗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的观点。
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含油气系统特征,形成了一套针对巨厚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的勘探方法,对滨里海盆地中区块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发现了乌姆扎克油田,提高了中国石油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丰富和发展了含盐油气盆地碳酸盐岩勘探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海内外同类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
|
1 |
何登发,赵文智,雷振宇,瞿辉,池英柳;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00年03期 |
2 |
韩保清;罗群;黄捍东;李令喜;;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4期 |
3 |
雷振宇,张朝军;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J];中国石油勘探;1998年01期 |
4 |
刘海涛,马立祥;含油气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5 |
田华,朱光辉;含油气系统在琼东南盆地B构造上的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
6 |
陈建渝,朱芒征;含油气系统与有机地球化学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年03期 |
7 |
池英柳,杨池银,周建生;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与含油气系统形成[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3期 |
8 |
甘华军,王华,韩晋阳,陈亮,严德天;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特征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4期 |
9 |
邵荣,叶加仁,陈章玉;流体包裹体在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概述[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
10 |
刘海涛,郭君,薛建勤,李祥权,刘俊海,吴武军;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系统思路[J];断块油气田;2004年01期 |
11 |
杨涛,徐树宝,方杰;二连裂谷系含油气系统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6期 |
12 |
;中国含油气系统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学术会议在贵州安顺召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6期 |
13 |
付广,付晓飞,刘安英;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与油气的关系[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14 |
唐勇,崔炳富,浦世照,王海东;塔里木西南地区含油气系统特征[J];新疆地质;2002年S1期 |
15 |
沈传波,汤济广,陈少平;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
16 |
陈晓云;罗群;;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断块油气田;2006年05期 |
17 |
王志高,徐怀民;含油气系统层次类型划分及评价方法——以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5期 |
18 |
张敏,尹成明,陈琰;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J];沉积学报;2005年01期 |
19 |
程亮;王振奇;支东明;张家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车排子地区含油气系统划分[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3期 |
20 |
谢泰俊,张通彩;北部湾盆地东北部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