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研究
【摘要】:辽宁省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研究,首次尝试性地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和成矿区划的理论和方法,对以往积累的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对成矿地质构造与地壳演化、区域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成矿规律、成矿远景区选择及重要远景区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成矿系列、成矿区带划分及成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对新一轮找矿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和地质事件分析,确定辽宁省地壳具有多旋回的演化特点,经历了地台基底形成、稳定盖层和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八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在不同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就内生金属成矿作用而言,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大旋回,即太古代旋回,早元古代旋回和中生代旋回,从早到晚成矿旋回的周期迅速缩短,矿床类型增多,矿床中的金属元素组合趋于复杂。
纵观区内矿床产出特征可知:不但非金属矿床明显受特定沉积建造控制,众多的金属矿床也明显受特定时期形成的特定层位和岩性控制。从太古代到新生代,几乎各个时期都有岩浆活动。按其形成时代可划分为八个大的旋回,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为印支和燕山旋回侵入体。矿床的时空分布与特定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辽宁省地质演化史中有三个主要成矿期,即太古代、早元古代和中生代。其它时代虽也有大量矿床生成,但与这三个成矿期相比要逊色的多。矿种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化,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区域地壳构造的发展演化史。
根据与矿床有关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矿床本身的特征,首次将辽宁省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四个系列组合和17个成矿系列。成矿系列演化经历了三个大发展阶段,与地壳演化具有一致性。
根据Ⅳ级成矿区带划分原则,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共划分出10个成矿区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入手,总结了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规律和找矿的地、物、化、遥标志,建立了15个矿田综合信息找矿模式,为远景区筛选和判定远景区的成矿潜力提供依据。根据远景区圈定原则和圈定方法,本次研究工作中首次在全省圈出28个重点矿种成矿远景区,并对其中的15个重要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论证。
|
|
|
|
1 |
张新虎;刘建宏;赵彦庆;;甘肃省成矿区(带)研究[J];甘肃地质;2008年02期 |
2 |
叶锦华,朱裕生,李小鹏;全国固体矿产成矿区带划分[J];中国地质;1997年03期 |
3 |
朱裕生,王全明,张晓华,方一平,肖克炎;中国成矿区带划分及有关问题[J];地质与勘探;1999年04期 |
4 |
田培仁;新疆北部主要矿产成矿区带划分[J];新疆地质;1994年01期 |
5 |
朱裕生,肖克炎,宋国耀;成矿区带的划分和成矿远景区圈定要求的讨论[J];中国地质;2000年06期 |
6 |
高建国,秦德先,王开林;滇西地区金成矿区带特征与靶区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年S1期 |
7 |
罗朝舜,赵志芳,许东,李文昌;成矿区带(矿田)赋矿遥感模型[J];云南地质;2004年03期 |
8 |
左仁广;汪新庆;夏庆霖;;初论全国重要成矿区带基础数据库服务体系[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2期 |
9 |
程乃福;;安徽南部成矿区地球化学特征[J];安徽地质;2014年01期 |
10 |
陈毓川;朱裕生;肖克炎;张晓华;梅燕雄;闫升好;刘亚玲;宋国耀;李纯杰;王勇毅;董建华;李厚民;丁建华;;中国成矿区(带)的划分[J];矿床地质;2006年S1期 |
11 |
赵会生;;老爷岭晚古生代成矿区带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
12 |
陆彪;钟康惠;聂国永;宋小琴;郑凡石;;西藏喀喇昆仑-三江成矿省Ⅳ、Ⅴ级成矿区带划分及其地质矿产特征[J];四川有色金属;2013年01期 |
13 |
刘运锷;宋甫;黄家贤;王滋平;;广西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划分[J];南方国土资源;2012年12期 |
14 |
宋小琴;钟康惠;聂国永;苟金;蔺吉庆;;西藏冈底斯成矿省Ⅳ-Ⅴ级成矿区带划分及矿产地质特征[J];四川有色金属;2013年01期 |
15 |
王丽瑛;陈一笠;;天津市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J];地质找矿论丛;2009年01期 |
16 |
梅燕雄;裴荣富;杨德凤;戴自希;李进文;徐丛荣;瞿泓滢;;全球成矿域和成矿区带[J];矿床地质;2009年04期 |
17 |
谭文娟;杨合群;张小平;姜寒冰;宋志杰;;祁连及邻区成矿区带的划分[J];地质找矿论丛;2012年01期 |
18 |
朱裕生;肖克炎;马玉波;丁建华;;中国成矿区带划分的历史与现状[J];地质学刊;2013年03期 |
19 |
白云来,范育新,汤中立,江荣伏;关于中国西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进一步找矿问题的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
20 |
徐少康;我国金红石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区带[J];化工矿产地质;2001年01期 |
|
|
|
|
|
1 |
李光明;刘波;王高明;黄志英;芮宗瑶;胡明安;;雅鲁藏布江成矿区重大找矿疑难问题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2 |
陈毓川;朱裕生;肖克炎;张晓华;梅燕雄;闫升好;刘亚玲;宋国耀;李纯杰;王勇毅;董建华;李厚民;丁建华;;中国成矿区(带)的划分[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3 |
陈毓川;朱裕生;肖克炎;张晓华;梅燕雄;闫升好;刘亚玲;宋国耀;李纯杰;王永毅;董建华;李厚民;丁建华;;中国成矿区(带)的划分[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4 |
夏学惠;;中国主要化工矿产成矿区带及找矿远景[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0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换届暨 2013 年学术研讨会分会场[C];2013年 |
5 |
李朝阳;;岁月拾零——Ⅱ.矿产密集区找矿的几个问题讨论[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6 |
陈毓川;张洪涛;朱裕生;肖克炎;叶锦华;梅燕雄;;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7 |
朱裕生;陈郑辉;刘亚玲;王美玉;;成矿区(带)的物质结构[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