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杂岩带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被广泛解释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结果,尽管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但对于高原的形成机制至今还远未取得共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戏剧性巨大缩短和长期维持高海拔。在青藏高原许多重大的科学问题中,岩石圈的缩短过程与机制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科学问题之一。帕米尔构造结是青藏高原碰撞挤压表现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因而是揭示岩石圈缩短动力学过程的最佳场所;位于其中的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带蕴含着岩石圈缩短过程的重要记录。
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杂岩带位于帕米尔构造结中东部,出露在中国—塔吉克斯坦边境一带,平行于喀喇昆仑大断裂展布。该岩带由若干岩体组成,其中以苦子干、卡日巴生和赞坎三个岩体为其典型代表。塔什库尔干碱性岩带主要由碱性正长岩类、碱性花岗岩类和碱性—偏碱性花岗岩类组成,代表性岩石类型为霓辉石正长岩、透辉石正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锆石SHRIMP定年,获得苦子干岩体正长岩和正长花岗岩、卡日巴生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均为~11Ma。研究表明,在~11Ma发生的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之后,于~8Ma又发生了一次构造热事件(喀喇昆仑断裂强烈走滑运动,公格尔山和木孜塔格山的构造抬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带的各种岩石类型都具有富钾、富碱和富钙的特点,属于钾质碱性花岗岩类,可归属为A型花岗岩类。然而,这类A型花岗岩并非形成于造山作用结束阶段,而是形成于造山过程中局部伸展(如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运动)的环境。通过对三个岩体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及相平衡分析认为,形成碱性杂岩体的岩浆来源于斜长石不稳定区(60km),及石榴石与金红石稳定区(50km)。因此,岩浆起源于加厚地壳底部榴辉岩相镁铁质岩石的低度部分熔融,且岩浆源区受到了流体的影响。这表明,在~11Ma时帕米尔构造结地区已经具有加厚地壳,其厚度至少大于50km。但是,由于陆壳的增厚是一个冷却的过程,塔什库尔干碱性岩浆活动有赖于深部(如幔源岩浆)的热贡献。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该区在~11Ma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除了挤压增厚和块体挤出之外,岩石圈拆沉作用也是调节岩石圈缩短的重要机制。
在大陆碰撞挤压过程中,青藏高原岩石圈因挤压而缩短增厚。在这个过程中,地壳将发生分异,向下迁移的镁铁质物质将由于逐渐榴辉岩化而大大增加自身的密度,导致区域重力不稳定。当这种重力不稳定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触发岩石圈拆沉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厚度大大减薄,导致软流圈上涌,产生岩浆活动,进一步导致岩石圈的弱化。继而,已经减薄的岩石圈可以通过软流圈顶面下降(散热引起)、岩浆底侵作用、或挤压等机制而再次加厚。拆沉-减薄-增厚这种深部过程的循环将可能会长期保持,导致高原地壳不断增厚和隆升。
|
|
|
|
1 |
刘刚,张瑞江,赵福岳;遥感技术在喀喇昆仑区域地层对比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4年01期 |
2 |
陈杰;李涛;李文巧;袁兆德;;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
3 |
罗福忠,曲延军,王坚;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喀喇昆仑山口7.1级地震[J];内陆地震;2003年01期 |
4 |
姚建新,肖序常,高联达,韩芳林,崔建堂,彭海练,纪占胜,武桂春;西昆仑—喀喇昆仑二叠纪加温达坂组孢粉化石新发现[J];地质通报;2004年Z1期 |
5 |
郭宗山;;喀喇昆仑之二叠纪(虫筳)科化石 顿巴著[J];地质论评;1944年Z3期 |
6 |
女孩拽拽;;走向罕萨[J];世界博览;2006年09期 |
7 |
董泰;;美联社报道中英巴三国联合进行地震勘测[J];国际地震动态;1980年11期 |
8 |
严俊君;;塔里木盆地北部北西向断裂的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机制[J];地质论评;1996年S1期 |
9 |
徐冠华;第15届HKT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序言[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年03期 |
10 |
郑剑东;喀喇昆仑断层与塔什库尔干地震形变带[J];地震地质;1993年02期 |
11 |
张祥松;第二次国际喀喇昆仑研究学术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J];冰川冻土;1982年02期 |
12 |
吴忠国;塔什库尔干地理概述[J];干旱区地理;1983年02期 |
13 |
周勇,许荣华,阎月华,潘裕生,杨灿尧,罗伟;喀喇昆仑断裂走滑运动学研究[J];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
14 |
;第15届国际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J];地质论评;2000年04期 |
15 |
张光威;第15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HKT)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2期 |
16 |
罗照华,莫宣学,柯珊;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体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新疆地质;2003年01期 |
17 |
林有润;新疆南部喀喇昆仑与昆仑山北缘菊科蒿属植物初步整理[J];广西植物;1992年04期 |
18 |
孔令韶,李渤生,郭柯,马茂华;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植物中一些元素的自然含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1995年01期 |
19 |
王成善;第19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学术讨论会(HKT)在日本举行[J];地质通报;2004年08期 |
20 |
梁伟超;邓刚;鲁文华;刘振涛;张佳儒;李典;李耀敏;;马尔洋地区康西瓦结合带地质特征[J];新疆地质;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