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

于光  
【摘要】: 矿业城市对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矿业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本文从系统分析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基本概念和现状入手,借鉴国内外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发展与实践成果,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注重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移植借鉴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发展、转型模式分析、转型评价指标与方法、转型实证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探索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发展趋势,系统归纳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分析方法,结合江苏省徐州市经济转型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首次提出了区域和谐发展理论和矿业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本文研究主要成果与创新: 1.通过对矿业城市发展、转型及其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廓清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相关概念,总结归纳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提出了关于发达地区欠发达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应走区域协调互补发展之路,即区域和谐发展理论——“软肋挺起论”的新型理论观点。 2.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正反经验,综合归纳了“内炼外引型、内限外拓型、内聚外联型和内敛外靠型”等四类经济转型模式,并揭示了江苏省徐州市采用“内限外拓型经济转型模式”的理论依据。 3.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系统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矿业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该指标对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程度将40个三级指标划分为6个决定性指标和34个参考性指标;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明确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始点与终点的决定性指标。 4.利用层次——人工神经网络叠加分析法,对徐州市经济转型发展历程进行验证,初步预测了该市经济转型的未来走向,指明了该市经济转型的始点与终点。 5.从加强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体系创新、政策体系创新、技术体系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和人才体系创新等方面,系统提出了确保我国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既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经济转型要发挥好体制优势[J];黄金时代;2010年05期
2 李辉;;加快经济转型 贵在落实先行[J];瞭望;2010年31期
3 黄亚生;;收入不提升 经济难转型[J];竞争力;2009年11期
4 卢中原;;经济转型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08期
5 缑长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3期
6 厉以宁;;加紧经济转型摆脱投资怪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5期
7 张志军;;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3期
8 汤健;;如何处理我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安全的关系[J];企业导报;2011年08期
9 刘赟;刘梦;恽璐;黄潇;;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以常州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1年18期
10 何妍玺;;中小型企业推动宏观经济稳健发展前景展望[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11 胥建明;;白银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J];发展;2011年09期
12 王铁坤;;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公共政策系统现状与问题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J];商业经济;2011年18期
13 徐静珍;李赞;;古冶资源枯竭区经济转型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4 张吉刚;;万山特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15 武红霞;;浅议企业领导力品牌建设[J];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6 顾杰;;经济转型需要政府转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7 刘霄泉;李国平;;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选择——以辽宁大石桥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18 林亦平;;浅析农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逻辑前提及其作用[J];当代经济;2011年15期
19 曹国琪;;调整中的全球经济格局与上海经济转型[J];科学发展;2011年08期
20 李德铭;;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问题及对策——阜新案例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苏东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3 赵杰;;发展低碳金融,促进经济转型[A];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创新---2010年金融业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贺灿飞;潘峰华;;经济转型、动态外部性与中国城市产业增长[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于言良;;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新路子[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6 李善民;王陈佳;;珠江三角洲经济转型:压力与竞争力提升途径[A];提升珠江三角洲竞争力——社会、经济与基础设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先庆;武亮;;流通价值创造与中部经济转型的政策选择——基于等产业水平曲线的经济学解释[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谢永刚;刘燕;;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菁;李凡;;经济转型中探寻行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基于三一重工成长的分析[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10 黄玮;张冠增;聂存明;;从经济转型到空间转型:资源枯竭城市枣庄发展战略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于光;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万会;我国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毕普云;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项泾渭;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力指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付夏婕;论英国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邢利民;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陈丹丹;中国经济转型绩效的成本—收益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吴前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沙;阜新市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张忠杰;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年
3 牛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亚娟;我国二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5 王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王黎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7 陈守则;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聪;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9 关洁;我国当代经济转型与义利观的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丹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接替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矿业联合会研究员、教授 张以诚;法国洛林:政府在转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N];白银日报;2005年
2 丁志平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土资源局;未雨绸缪 多元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记者 聪云;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召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王家华 王玉平 屈金星;专家学者为矿业城市转型把脉[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辽宁省阜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曹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与建议[N];白银日报;2005年
6 ;中国矿业城市生死大转型[N];经理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牛建宏;矿竭城不衰: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4年
8 文静;矿竭了 城不可衰[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张亚明 金成印 王平 赵腊平;论剑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5年
10 陈毓川 张以诚;转型有规律 模式各不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