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形成演化
【摘要】: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燕山造山带,是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地区之一,以中新生代强烈的板内变形而闻名于世。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国内外学者就这一地区中新生代及早前寒武纪的地质与构造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但对于燕山东段的中生代变形序列及变形机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研究区自结晶基底固结以来,经历了多期不同体制和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形,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等不同期次构造,即近东西向的青龙河走滑断裂、北东向褶皱-断裂系、北西向冷口断裂。以上三组方向的构造系统都具有多期变形的特征,记录了燕山东段的中生代的变形历史,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采用构造解析方法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地质调查,在不同的尺度上把复杂的变形加以分解,分析其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变形环境和变形序列,从而进一步分析构造变形的发展、演化规律和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燕山造山带板内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及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北东向断裂系统发育时期为早燕山期,受北西-南东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形成,挤压阶段形成了研究区内的李家窝铺-三道河子断裂,断裂运动形式为逆-右行走滑。挤压过后,区内转为拉张背景,李家窝铺-三道河子断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正断作用,此外,该断裂上盘地层也顺软弱带发生了伸展作用,形成了区内的马杖子-安达石断裂。
2、东西向青龙河断裂为一条形成于太古宙的基底断裂,对区内盖层沉积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在中生代发生活化。断裂活动经历了印支期的南北向挤压,早燕山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及后期的伸展作用。断裂记录最明显的为早燕山期的右行走滑运动。
3、北西向冷口断裂在燕山地区属于一个构造特例,形成于燕山结晶基底裂解时期,为中元古代蓟-辽裂陷盆地内一条转换断裂,于中生代发生活化。断裂中生代构活动记录十分详细,可划分为印支期由南向北逆冲、早燕山期左行走滑运动、晚燕山期的旋转运动和喜山期的由北东向南西的逆冲运动。
4、燕山东段三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系统在中生代发生了不同样式和不同方向的变形,但都属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变形,原因是三组断裂形成时代的不一致性,而中生代燕山地区的燕山期变形对印支期变形具有较强的继承性,从而产生了不同样式和方向的变形特征。
|
|
|
|
1 |
罗照华,邓晋福,赵国春,曹永清;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特征及其造山过程反演[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Carol Simpson;黄子齐;;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1期 |
3 |
郦逸根;武夷造山带地球物理表征[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4 |
李勇,孙爱珍;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0年03期 |
5 |
陆松年;日本大坂ISRGA会议简况[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3期 |
6 |
蔡雄飞,王国灿,李德威;造山带构造地层学必须与构造沉积学结合[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
7 |
Johnkarl F.P.Bolke
,洪岩;造山带变质岩中的含金石英脉[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
8 |
刘国惠;;秦巴造山带变质地层研究的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9年02期 |
9 |
Jerry L.Burgess;Michael Brown;段淑娟;;与顺时针P-T-t轨迹有关的造山运动:来自于太古代、元古代和显生宙造山带的证据[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0 |
张世红;施央申;;佳木斯地体深部构造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年01期 |
11 |
李三忠;造山带PTt演化及区域变质作用的起因[J];世界地质;1994年04期 |
12 |
罗志立,宋鸿彪,赵锡奎;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02期 |
13 |
杜远生;;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思想、内容与方法[J];岩相古地理;1995年03期 |
14 |
马文璞;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15 |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6 |
刘树根,王国芝,徐国盛,李国蓉;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换时期的流体及流体迁移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7 |
沈传波,梅廉夫,凡元芳,汤济广;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
18 |
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刘国生,霍立新;岩石有限应变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19 |
尹福光;潘桂棠;万方;李兴振;王方国;;西南“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相[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4期 |
20 |
韩宝福;;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多样性及其构造环境判别的复杂性[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