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演化—改造与油气成藏效应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油田的盆地之一,以构造简单、构造平缓、沉积稳定、地层整合而闻名,从下古生界至中生界均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侏罗纪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这两阶段对应盆地的演化和改造不同阶段,对盆地油气的生、储、盖、运、保起着不同的效应。
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弱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近N—S至NNE—SSW向,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周边地带,其发生与晚三叠世华南—华北地块沿秦岭造山带碰撞后的陆内应力场调整作用有关。早中侏罗世稳定的构造环境,沉积了侏罗纪良好的储层和稳定展布的盖层。
中晚侏罗世,盆地遭受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挤压方向近W—E、NW—SE和NE—SW,在盆地周缘形成展布方向不一、构造样式不同的边界挤压构造带,盆地轮廓基本定型。西缘近N—S向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和陇西地块向东挤出作用有关;东缘及东南缘总体呈“S”形展布的挤压边界带表现为反向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推测发生在山西台褶带深部滑脱系统的前锋上盘断坡。盆地北侧大青山地区近东西向大型推覆构造和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构造挤压反转,表明阴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强烈的N—S向缩短变形和再生造山。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边界构造带记录了中晚侏罗世强烈的陆内多向内挤压作用和大陆地壳增厚过程,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周邻不同板块(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中晚侏罗世多向挤压变形加速了鄂尔多斯盆地生烃过程,对多种能源矿产的富集和定位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