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腾冲北海湿地150ka以来的沉积记录和南亚夏季风演化

温延星  
【摘要】: 腾冲位于滇西高黎贡山西侧,其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是我们研究西南季风的理想区域。腾冲北海约32.53m长的岩芯提供了该区150kaBP以来的完整而连续的气候记录。通过粒度、总有机碳(TOC)、有机碳同位素(δ13C)、天然热释光等气候替代性指标,重建了该地区150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和季风降水活动,并同孟加拉湾、中甸、鹤庆以及青藏高原的气候记录进行了对比。本项研究有助于丰富西南季风区气候研究资料,填补高黎贡山西侧至今未曾进行过系统的古气候研究的空白,并可为北印度洋区的海陆对比研究提供陆上资料。 粒度反应了汇水盆地的水动力条件,其大小考验揭示湖泊水平面的高低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平均粒径对这种变化反应最敏感,并可与其他替代性指标良好对比。总有机碳(TOC)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湖泊生产力和保存条件有关,腾冲北海TOC的高值代表气候温暖、湖泊生产力高的时期;低值代表气候偏冷,湖泊生产力降低的时期。北海地区的有机碳同位素与湖泊生产力及埋藏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在气候温暖时期,水生植物和漂浮植物大量繁盛,其偏负的δ13C值使得整体δ13C值偏负,反之亦反。因此在腾冲北海,δ13C的高值代表冷期,低值代表暖期。沉积物热释光的高低可以反应沉积时期的气候变化。在腾冲北海,热释光的高值对应冷期,低值对应暖期。 由于特殊的水热配置,腾冲地区的气候表现为暖干-冷湿的气候组合。150kaBP以来腾冲地区的气候经历了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冰后期的变化过程,其中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末次间冰期以来腾冲地区的气候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变化阶段,包括2个暖期和3个冷期;在大的阶段中间又可划分出若干次级的冷暖波动。末次冰期中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如Heinrich事件等在腾冲北海也可找到相应的记录。 腾冲地区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孟加拉湾地区气候的影响,但由于海陆差异的存在,使得它们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区别。腾冲地区的气候变化同中甸、鹤庆等地十分相似,但在湖泊水平面的变化上却大有不同。主要原因是由于腾冲地区受东北季风影响较小,其沉积记录主要反应了南亚夏季风的变化,而中甸、鹤庆等地主要受西南季风、东北季风以及西风急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在与古里雅冰芯的对比中发现,腾冲地区的气候除受到南亚夏季风影响外,很可能还受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可丽,吴国雄,江灏,刘平;青藏高原云—辐射—加热效应和南亚夏季风——1985年与1987年对比分析[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2 张韧,何金海,董兆俊,李训强,江源;南亚夏季风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南北进退活动的小波包能量诊断[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3 武炳义,黄荣辉;赤道西太平洋冬季环流对南亚夏季风的滞后影响[J];科学通报;2001年06期
4 范广洲,罗四维,吕世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初步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5 彭红霞,石超艺,魏源,黄长生;5kaB.P.鄱阳湖地区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温之平,贺海晏,黄荣辉;东亚和南亚夏季风气候特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7 谷良雷;姚济敏;胡泽勇;;南亚夏季风典型强弱年与阿拉伯海海温[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4期
8 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9年02期
9 陈戴生;刘武生;贾立城;;我国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及其对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J];铀矿地质;2011年06期
10 宋家喜;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2期
11 王玉清;β效应和移动性CISK波与南亚夏季风槽脊的活动[J];大气科学;1993年04期
12 杨桂芳,姚长宏,殷鸿福,李长安;R/S分析在兰州古气候演化中的应用——以红咀寺剖面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13 段丽萍,王兰生,杨立铮,董孝璧;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古气候演化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14 朱敏,江晓南,张铭;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高度场温湿场的演变特征[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5 朱敏,张东凌,张铭;降水变差度与南亚夏季风建立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3期
16 朱敏;张铭;;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2期
17 王秋良;李长安;谢远云;;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沉积记录[J];湖泊科学;2006年03期
18 陈际龙;黄荣辉;;亚澳季风各子系统气候学特征的异同研究 II.夏季风水汽输送[J];大气科学;2007年05期
19 许哲平;陈建强;肖景义;;云南昆明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演化[J];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20 马永胜;魏小林;范照雄;王军;;沱沱河盆地充填序列与古气候演化初步研究[J];青海科技;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爱民;刘小汉;黄费新;;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冰川活动和古气候演化记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C];2008年
2 张国典;;地球的古气候演化简述[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杨长秀;巴燕;刘振宏;;平顶山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古地理及古气候演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4 丛源;杨忠芳;陈岳龙;侯青叶;;太原盆地古陶剖面元素组分变化与古气候演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立波;邹捍;马舒坡;李鹏;;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的地气交换及与南亚夏季风的联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徐忠峰;钱永甫;;热带地区100hPa东风气流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徐忠峰;钱永甫;;热带地区100hPa东风气流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赵华;卢演俦;王成敏;毛洪亮;许清海;李月丛;;疏勒河冲积扇绿洲全新世孢粉特征及古气候演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孙建奇;袁薇;高玉中;;APNPO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及预测意义[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蔡雄飞;刘德民;袁晏明;李德威;;试论柴达木和昆南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中新世的亲缘性[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桂芳;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2 杨桂芳;流域、古气候、人类活动——机理、过程、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4 张振芳;孟加拉湾上新世以来沉积记录及古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先芝;黄土剖面中微生物与有机质的古气候记录——趋磁细菌对磁化率的贡献及其特征生物标志物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延星;腾冲北海湿地150ka以来的沉积记录和南亚夏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张小瑾;河套地区(内蒙古磴口)晚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崔海超;西乌珠穆沁旗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环境变化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4 崔莹;大庆油田徐22井青山口组/姚家组界线地层及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包锐;高黎贡山两侧60 ka BP以来季风记录与海洋信号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陈明诚;人为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毛洪亮;疏勒河冲积扇绿洲全新世古水文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8 赵绍华;平潭岛附近海域全新世以来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9 李敬卫;甘肃灵台邵寨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及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孟景闻;苏北盆地兴化1孔元素反映的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欣编译;全球变暖将致南亚夏季风来迟[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吴永成徐金广;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揭碑[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建东;走出中国海 认识新海域[N];中国海洋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周秋英 丁华;走向世界的人类瑰宝[N];上饶日报;2007年
5 饶轩 李树森;为走向世界的三清山喝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