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北海湿地150ka以来的沉积记录和南亚夏季风演化
【摘要】:
腾冲位于滇西高黎贡山西侧,其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是我们研究西南季风的理想区域。腾冲北海约32.53m长的岩芯提供了该区150kaBP以来的完整而连续的气候记录。通过粒度、总有机碳(TOC)、有机碳同位素(δ13C)、天然热释光等气候替代性指标,重建了该地区150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和季风降水活动,并同孟加拉湾、中甸、鹤庆以及青藏高原的气候记录进行了对比。本项研究有助于丰富西南季风区气候研究资料,填补高黎贡山西侧至今未曾进行过系统的古气候研究的空白,并可为北印度洋区的海陆对比研究提供陆上资料。
粒度反应了汇水盆地的水动力条件,其大小考验揭示湖泊水平面的高低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平均粒径对这种变化反应最敏感,并可与其他替代性指标良好对比。总有机碳(TOC)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湖泊生产力和保存条件有关,腾冲北海TOC的高值代表气候温暖、湖泊生产力高的时期;低值代表气候偏冷,湖泊生产力降低的时期。北海地区的有机碳同位素与湖泊生产力及埋藏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在气候温暖时期,水生植物和漂浮植物大量繁盛,其偏负的δ13C值使得整体δ13C值偏负,反之亦反。因此在腾冲北海,δ13C的高值代表冷期,低值代表暖期。沉积物热释光的高低可以反应沉积时期的气候变化。在腾冲北海,热释光的高值对应冷期,低值对应暖期。
由于特殊的水热配置,腾冲地区的气候表现为暖干-冷湿的气候组合。150kaBP以来腾冲地区的气候经历了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冰后期的变化过程,其中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末次间冰期以来腾冲地区的气候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变化阶段,包括2个暖期和3个冷期;在大的阶段中间又可划分出若干次级的冷暖波动。末次冰期中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如Heinrich事件等在腾冲北海也可找到相应的记录。
腾冲地区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孟加拉湾地区气候的影响,但由于海陆差异的存在,使得它们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区别。腾冲地区的气候变化同中甸、鹤庆等地十分相似,但在湖泊水平面的变化上却大有不同。主要原因是由于腾冲地区受东北季风影响较小,其沉积记录主要反应了南亚夏季风的变化,而中甸、鹤庆等地主要受西南季风、东北季风以及西风急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在与古里雅冰芯的对比中发现,腾冲地区的气候除受到南亚夏季风影响外,很可能还受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
|
|
|
|
1 |
王可丽,吴国雄,江灏,刘平;青藏高原云—辐射—加热效应和南亚夏季风——1985年与1987年对比分析[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2 |
张韧,何金海,董兆俊,李训强,江源;南亚夏季风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南北进退活动的小波包能量诊断[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
3 |
武炳义,黄荣辉;赤道西太平洋冬季环流对南亚夏季风的滞后影响[J];科学通报;2001年06期 |
4 |
范广洲,罗四维,吕世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初步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
5 |
彭红霞,石超艺,魏源,黄长生;5kaB.P.鄱阳湖地区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6 |
温之平,贺海晏,黄荣辉;东亚和南亚夏季风气候特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7 |
谷良雷;姚济敏;胡泽勇;;南亚夏季风典型强弱年与阿拉伯海海温[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4期 |
8 |
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9年02期 |
9 |
陈戴生;刘武生;贾立城;;我国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及其对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J];铀矿地质;2011年06期 |
10 |
宋家喜;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2期 |
11 |
王玉清;β效应和移动性CISK波与南亚夏季风槽脊的活动[J];大气科学;1993年04期 |
12 |
杨桂芳,姚长宏,殷鸿福,李长安;R/S分析在兰州古气候演化中的应用——以红咀寺剖面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
13 |
段丽萍,王兰生,杨立铮,董孝璧;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古气候演化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
14 |
朱敏,江晓南,张铭;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高度场温湿场的演变特征[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5 |
朱敏,张东凌,张铭;降水变差度与南亚夏季风建立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3期 |
16 |
朱敏;张铭;;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2期 |
17 |
王秋良;李长安;谢远云;;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沉积记录[J];湖泊科学;2006年03期 |
18 |
陈际龙;黄荣辉;;亚澳季风各子系统气候学特征的异同研究 II.夏季风水汽输送[J];大气科学;2007年05期 |
19 |
许哲平;陈建强;肖景义;;云南昆明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演化[J];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
20 |
马永胜;魏小林;范照雄;王军;;沱沱河盆地充填序列与古气候演化初步研究[J];青海科技;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