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黄沙脉状钨矿床容矿断裂构造系统成因探讨
【摘要】:
赣南脉状钨矿床广泛发育“五层楼”(自脉带顶部向下依次是线脉带、细脉带、薄脉带、大脉带和尖灭带)式容矿断裂构造系统。以往对赣南脉状钨矿床容矿断裂构造系统的成因研究大多侧重于区域构造演化对其形成的控制作用,很少考虑花岗岩浆及其演化产物的作用。本文以黄沙脉状钨矿床芭蕉坑组矿脉带为例,通过室内-野外、理论-实验、宏观-微观相结合来研究探讨其形成机理,以期丰富和发展构造、成矿理论。取得如下成果:
花岗岩是矿床的成矿母岩,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时间、空间和物质组成上的联系。矿床是花岗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后形成的岩浆热液产物。从花岗岩浆的形成条件、蚀变岩体的水平分带及线脉带形成于高温来看,成矿早期的流体可能由超临界流体演化而成。
容矿断裂构造系统局限分布于花岗岩体的正上方,总体呈树枝状放射分布;矿带存在明显的水平、垂直分带,与区域构造极不协调。无论从整个矿区石英脉的空间分布特征,还是从单个容矿断裂的内部结构来看,以及从成矿流体的异常高压来分析,容矿断裂构造系统具有明显的水力断裂的特征。
岩石声发射的凯塞效应可以记录岩石所经历的古构造活动。分别采集细脉带、大脉带中的围岩和花岗岩样品进行声发射测试,所获的最大主应力值按大小明显分为两群。细脉带围岩和花岗岩均记录了4次古构造运动,大脉带围岩记录了8次古构造运动。考虑了热应力、重力应力及该测试方法的误差,细脉带中的2个围岩样品和花岗岩这3个样品的4个最大主应力值和大脉带围岩中4个较小的最大主应力值与当今地应力测定结果接近,可能表明由这4个最大主应力值所对应的4次古构造活动记录主要反映了矿床形成以后的区域性构造活动。而大脉带围岩所记录的其余4个最大主应力值较大的古构造活动,由于这4个最大主应力值的大小与成矿流体的异常高压相当,可能反映了4次水力断裂活动的记录(次数)。
总之,黄沙脉状钨矿床的容矿断裂构造系统为水力断裂成因,成矿期有4次水力断裂活动,与4个成矿阶段相对应。
|
|
|
|
1 |
王成发;;关于花岗岩化钨矿的研究[J];地质论评;1985年04期 |
2 |
李兆麟;黄兰英;;山东三山岛金矿床形成物理化学条件研究[J];矿床地质;1985年04期 |
3 |
郭伟革;蒋加燥;甘先平;;湖南瑶岗仙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J];矿产与地质;2010年04期 |
4 |
马德成;柳智;;湖南茶陵湘东钨矿控矿构造研究[J];南方金属;2010年05期 |
5 |
周玉振;高承树;洪应龙;韩志新;温隆辉;;西华山花岗岩成岩成矿及矿化模型[J];中国钨业;2010年01期 |
6 |
张启连;徐文杰;;广西大明山地区钨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J];矿产与地质;2010年02期 |
7 |
李中兰,梅勇文;赣南钨矿分布规律及隐伏矿床预测[J];江西地质;1999年04期 |
8 |
欧阳玉飞;黄满湘;郑平;;湖南川口杨林坳钨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研究[J];矿产与地质;2008年04期 |
9 |
柳志青;倪纪文;朱雄飞;丁武宝;汪予忠;;夏色岭钨铜矿床反S形构造形成机理[J];地质与勘探;1980年01期 |
10 |
Ю.А.Борщевский
,申屠保涌,张立生;不同建造和成因类型钨矿床中黑钨矿的氧同位素组成[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11期 |
11 |
聂荣锋;王旭东;;赣南钨矿流体包裹体研究——以江西西华山钨矿床为例[J];矿产与地质;2007年03期 |
12 |
杨子江;;下桐岭钨矿床成矿特征的探讨[J];地质论评;1986年01期 |
13 |
卓士顺;佟玉树;;青海省同德—泽库—河南一带汞-锑-钨矿床地质特征[J];西北地质;1980年04期 |
14 |
林传仙
,D.M.Burt,张哲儒;中国若干钨矿床相平衡关系[J];地球化学;1984年01期 |
15 |
王发宁;;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钨矿床及控矿因素[J];地质论评;1987年05期 |
16 |
刘义茂,王昌烈,胥友志,卢焕章,康卫清,曾提;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J];中国科学D辑;1998年S2期 |
17 |
吴开兴;朱忠;何书;;赣南钨矿床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意义简析[J];中国钨业;2009年03期 |
18 |
盛继福;中华瑰宝“钨”的喜与忧[J];中国地质;1990年10期 |
19 |
赵华雷;任云生;李晨辉;;延边地区钨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特征研究[J];矿物学报;2009年S1期 |
20 |
聂凤军;胡朋;江思宏;刘翼飞;;中蒙边境沙麦-玉古兹尔地区钨和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和成因机理[J];地球学报;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