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树盆地含油气远景综合评价
【摘要】:
本文在充分收集大杨树盆地已有资料、深入分析各项样品、综合应用各类成果的基础上,以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全区物性资料分布和特征为基础,以重磁电震联合反演为手段,以解决地层分布、构造特征、烃源岩发育状况为重点,以综合评价该盆地含油气远景为目的,用地震成果为骨架、钻井成果为主要约束、重磁电成果为联络,进行综合地质研究。
综合盆地现有的综合物探资料,研究建立了适应此类盆地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方法,在确定该区密度、磁性、电性等差异与主要地层和岩性对应性的基础上,解决了大杨树盆地相关基础地质问题。
根据综合地球物理的剖面特征、平面分布特征,在研究建立适合该区地质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区域构造、沉积岩展布特征和油气资源前景,成果表明:
1、盆地构造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北北东向展布的特点,将大杨树盆地可划分为南部坳陷区,南部隆起区,中部坳陷区,中部隆起区和北部坳陷区5个一级构造单元, 16个二级构造单元;
2、盆地断裂十分发育,大部分断层的延伸方向为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有少量断层的延伸方向为北北西和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最大连续延伸长度近200km,最大垂直断距可达3400.00m,水平断距最大值可达6.0km;
3、大杨树盆地地层自下而上有南平组、龙江组、九峰山组和甘河组,以龙江组、九峰山组和甘河组为主,九峰山组分布最广,南平组分布局限。南部坳陷的最大地层厚度达4300m,中部坳陷的最大地层厚度达3400m,北部坳陷的最大地层厚度达2400m,
4、南部坳陷暗色泥岩和煤层发育,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坳陷区的断凹带,烃源岩厚度均由断凹带中中央向边部变薄。暗色泥岩占沉积岩总厚度的14.6%,煤层占沉积岩总厚度的1.5%,暗色泥岩和煤层,占沉积岩总厚度的16.15%。龙江—南平组、九峰山组、甘河组的最大烃源岩厚度分别达60m、160m和70m以上。九峰山组正常沉积岩和细相带是大杨树盆地主要烃源岩发育层位;
5、大杨树盆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1.14%~3.14%,总烃含量0.01~0.067%。H/C原子比为0.3%~1.0%,O/C原子比为0.06%~0.25%,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次为腐泥型,生烃潜量0.07mg/g~8.59mg/g,表明大杨树盆地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存在生烃的物质基础。
6、盆地发育有孔—缝发育的中基性熔岩、孔—缝发育的酸性熔岩、孔—缝发育的粗粒火山碎屑岩、冲积相成因的砂砾岩、孔隙发育的基底花岗岩等5类储层;龙江组、九峰山组及甘河组发育的致密火山熔岩、火山凝灰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岩石结构致密,孔隙、裂隙不发育,构成了大杨树盆地油气的盖层;大杨树盆地不仅存在大量构造圈闭。作为火山多期喷发的断陷盆地,也存在火山岩岩性圈闭和正常沉积岩岩性圈闭;
7、大杨树盆地总生气量为71502.3×108m3,总的生油量为279111.1×104t,总排气量为41404.07×108m3,总的排油量为100639.6×104t。九峰山组生排油气量均居首位。参考松辽及其它外围盆地的研究成果,结合大杨树盆地的具体地质条件,油、气的聚集系数分别选取10%和1%,该区天然气可聚集量为414.0407×108m3,石油可聚集量为10063.96×104t,按1225 m3气折算为1t油计算,大杨树盆地的油气总资源量相当于1.338×108t油,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8、大杨树盆地南部坳陷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是宝山长吉岗背斜带和格尼断凹带,六合屯构造、兴隆堡构造、中心屯构造、东富德构造具有良好储盖条件,圈闭类型好,发育层位多,靠近生油坳陷,且近邻生排油气高值区,是大杨树盆地首选的油气勘探目标。
|
|
|
|
1 |
汪毓煌;滇中姚安盆地聚煤规律和构造控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02期 |
2 |
唐忠驭;三水盆地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2期 |
3 |
荆惠林,王云飞,裴玉敏,蔡成风,常彬,刘东源,宋竹琴,张素文,吴克平;营城盆地聚煤规律与含煤预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3期 |
4 |
周凌方;范小林;;岩石圈大地构造作用对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的控制——以川西地区和塔北地区为例[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2期 |
5 |
成洁;张世涛;冯明刚;;云南弥渡地区更新世成煤作用分析[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
6 |
李树平;;鸡西盆地鸡西群沉积层序及环境演化[J];煤炭技术;2010年07期 |
7 |
A.B.James;张留琴;;阿根廷晚第三纪背式盆地的地震地层学[J];海洋石油;1991年02期 |
8 |
维佳;;吉尔吉斯斯坦油气资源简评[J];中亚信息;2009年07期 |
9 |
熊继辉,蒋有录,袁炳存,陈清华,戴俊生;莘县凹陷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解释[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5期 |
10 |
Hairuo Qing
,邓礼正,张子枢
,张哨楠;加拿大西部盆地沉积Presqu'ile障壁岛粗晶热液白云岩储层的成因[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5年02期 |
11 |
杨志琼,李晓辉,章聆;我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岩及原油中卟啉的液相色谱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年04期 |
12 |
赵忠清,罗定远,张晓翼,王运洪;陈旗盆地沉积环境、聚煤规律及构造演化特征的地震地层学解释[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8年06期 |
13 |
张启明;莺—琼盆地的演化与构造—热体制[J];天然气工业;1999年01期 |
14 |
W.E.Gallowy;李培廉;;盆地分析中的成因地层层序Ⅰ——以淹没面为界的沉积单元的结构和成因[J];海洋石油;1990年01期 |
15 |
彭大钧;李仲东;刘兴材;帅德福;杨瑞祺;;济阳盆地沉积型异常高压带及深部油气资源的研究[J];石油学报;1988年03期 |
16 |
万欣;;呼和诺尔盆地伊敏组含煤特征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05期 |
17 |
李翡,叶兰;新疆塔里木托云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2期 |
18 |
李春荣,陈开远,柳保军,史忠生;盐湖盆地沉积与油气形成的关系[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5期 |
19 |
赵德力,南红丽,方欣欣,吴官生;地球化学特征在判别三塘湖盆地沉积古环境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20 |
崔春龙,张锦泉;滇西耿马晚第三纪盆地沉积学及含油气性[J];矿物岩石;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