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猕猴牙齿和掌(跖)骨性差研究
【摘要】:
在人类学和非人灵长类研究中,牙齿和掌(跖)骨的研究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太行山猕猴牙齿、掌跖骨变量进行观察、测量和比较等,为标本的性别鉴定提供依据,为猕猴的基础研究积累相关资料。
研究对象:成年太行山猕猴44例(雄性16、雌性28)牙齿标本,掌(跖)骨标本51例(雄性16,雌性35),参照人体、灵长类动物的测量方法,对牙齿的34项变量和掌(跖)骨6项变量进行测量。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牙齿性差
(1)牙齿的性差大小集中在犬齿及附近的牙齿,具有明显的性差分布模式;上下颌牙齿性差分布是不对称的,下颌犬齿性差区向臼齿方向偏移;上下颌第3臼齿性差显著。(2)犬齿与邻近牙齿的相关性。牙齿的性差区域和距离梯度,在同一形态组牙齿之间趋向有更大的相关性;犬齿与M3的相关性较低。太行山猕猴的上下颌犬齿与颅长呈高度正相关。(3)性别判别。使用所有牙齿观测变量,性别正确判别率是最高(89.63%),齿冠面积变量是86.25%,MD变量是81.90%,BL变量是71.95%,不同的比较方法、不同变量的性差不同或性别判别率不同。
2.掌(跖)骨性差
(1)长度。雄性掌骨左右侧一样,是24351,与其它灵长类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掌骨3Mc和4Mc之间没有差异(P0.05),跖骨的2Mt和5Mt,3Mt和4Mt之间没有差异(P0.05)。(2)长度比率。在所有的掌骨比率中,除了少数比率,一般都是雌性的比率大于雄性;在跖骨,在低的比率顺序中,大部分雌性大于雄性,而在高的顺序中则相反,它们的比率都是雌性小于雄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掌骨2Mc:3Mc,2Mc:4Mc和3Mc:4Mc比率在两性间达到了显著差异(P0.05)。(3)多变量性别判别。全模型法对掌(跖)骨的判别结果雌雄的正确判别率是100.0%,逐步判别分析判别结果表明该函数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正确判别率较高(90%)。
|
|
|
|
1 |
赵晓进;雷梦云;吴宿慧;胡春红;赵玉廷;;猕猴牙齿的性别判别分析[J];解剖学杂志;2006年03期 |
2 |
姚建初,邵孟明,潘汝亮,彭燕章;猕猴牙齿的变异性研究[J];兽类学报;1995年02期 |
3 |
顾玉珉;;湖北钟祥一上新世猕猴牙齿[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0年04期 |
4 |
廖国阳,卢明义,金润琳;猕猴自发性胆结石结构与成份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1年04期 |
5 |
许兰文,杨幼明,周文江,时浩,陈绍亮;猕猴心功能观察[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2期 |
6 |
CHARLES H.SOUTHWICK,KAREN L.SOUTHWICK,王宗仁;香港“新界”的多种群居的猕猴群体[J];兽类学报;1984年01期 |
7 |
江海声,王骏,刘振河;旅游对南湾猕猴种群增长的影响[J];兽类学报;1994年03期 |
8 |
宋怀燕,阎铭杰;成年猕猴血液学变量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关系分析[J];动物学杂志;1995年03期 |
9 |
李进,张唯嘉,邓品娟,曾维铭,杨文光;广西仙湖实验动物养殖场猕猴病毒感染的监控[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5年03期 |
10 |
俞发宏,彭燕章,潘汝亮;湘鄂与闽粤猕猴颅骨的多变量分析[J];人类学学报;1996年02期 |
11 |
吴军,李海云,彭鸿娟,杨林,陈乾生,江静波;猕猴部分换入人血的实验技术[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7年04期 |
12 |
侯进怀,范红军;猕猴食管插管技术[J];动物学杂志;1999年05期 |
13 |
曾维铭,陈业良,周志权;未成年猕猴最低蛋白质平衡日粮的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4 |
常弘,柯亚永,王勇军,袁喜才,陈万成,黄添仁;广东内伶仃岛的猕猴种群[J];野生动物;1999年05期 |
15 |
李冰,刘晓明;治疗猕猴营养性脱毛的试验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2年02期 |
16 |
范春梅,王雁玲,李志雄,周建华,刘雅英;猕猴早期妊娠的B型超声测值[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年02期 |
17 |
石忠峰,乔明琦,张惠云,刘继勇;笼养停经期猕猴行为、体征及体内性激素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
18 |
陈学进,陈永昌,陈丽华,魏迎涛;雌性猕猴尿中生殖激素的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9 |
邬勤娥,管林初,刘善循;氯丙嗪对猕猴脑电图的影响[J];心理学报;1981年01期 |
20 |
周礼超,卢茜琳,潘贵金,周健,赵志荣;半野生条件下猕猴母婴关系的初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