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
【摘要】:
本文结合构造地质、盆地演化和深部结构探测的最新成果,重点研究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的燕山期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序列、成因类型、深部作用及构造背景,分析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及大别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
1、建立了区域构造演化模式,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印支期俯冲碰撞、侏罗纪陆内挤压—隆升、早中白垩世热窿伸展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断陷伸展等四个阶段。
2、结合同位素资料及岩体的空间展布、构造变形和相互穿切关系,划分了岩浆活动期次和构造—岩浆组合,建立了构造—岩浆事件序列。认为大别造山带燕山期主要有中侏罗世(166-154Ma)、晚侏罗世(138-135Ma)、早白垩世早期(134—126Ma)、早白垩世早中期(130—120Ma)和早白垩世中晚期等几期岩浆活动。
3、研究了不同类型侵入岩的成因类型,认为高Sr低Y型侵入岩主要特征与埃达克岩相似,为增厚地壳底部部分熔融的产物;高Sr高Y型侵入岩是增厚地壳部分熔融岩浆与富集型岩石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碱性基性岩浆混合作用产物;富Mg的高Sr低Y型中酸性侵入岩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产物,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幔源橄榄岩的交代、混染;低Sr型花岗岩是正常深度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过碱性正长岩则是低压条件下幔源碱性玄武质母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结果。
4、分析了Sr、Nd同位素组成,认为大别造山带从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侵入岩幔源物质贡献的明显增高,白垩纪岩浆源区从早到晚则可能由含较多幔源物质的下地壳向陆壳物质占优的中上地壳迁移。
5、中侏罗世因俯冲板片的断离作用导致热的软流圈上涌,诱发造山带增厚地壳底部部分熔融;新提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始于晚侏罗世,与下地壳底部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发生混合。早白垩世早期(135-130Ma)底侵作用达到高峰,由上涌软流圈地幔及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底侵在壳幔过度层,并与下地壳相互作用;早白垩世早中期(130—120Ma)发生了大规模拆沉作用,导致造山带伸展、崩塌和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造成大规模低Sr型花岗质岩浆和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作用。
6、论证了大别造山带燕山期存在独立的造山作用旋回,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叠加在印支期俯冲碰撞造山带之上。
7、提出印支期陆间造山带是冷板块俯冲—碰撞结果,地温梯度低,属一种“冷”的造山带。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可能与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造山带向“热”的方向演化。
8、燕山早期的陆内挤压造山仍受古特提斯构造体系控制,早白垩世早期造山带已开始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燕山期大别陆内造山带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实质上是两大构造体制域转换的结果。
|
|
|
|
1 |
史大年,姜枚,彭聪,薛光琦,魏素花;大别造山带东部地壳结构的层析成像及广角反射的地震学研究[J];地震学报;1999年04期 |
2 |
滕吉文,胡家富,张中杰,王光杰;大别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机制[J];地震研究;2000年03期 |
3 |
刘敦一,汤加富,周存亭,高天山,沈荷生,杨淳;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
4 |
汪杰;;大别山地质现场研讨会在肥召开[J];安徽地质;2006年01期 |
5 |
郑需要,王椿镛,赖晓玲,张先康;大别造山带宽角度反射射线方程偏移研究[J];地震学报;1998年02期 |
6 |
王人镜,杨巍然;大别造山带核部花岗岩岩体的热演化及其隆升历史[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7 |
徐春华,邱连贵,雷敏,李学田;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2期 |
8 |
王椿镛,丁志峰,陈学波,陈光英,李桂银;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分裂和介质各向异性[J];科学通报;1997年23期 |
9 |
葛宁洁,李惠玉,侯振辉,柏林,秦礼萍;大别造山带白马尖花岗岩体的钕、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论评;2001年02期 |
10 |
徐纪人,杨文采,赵志新,程振炎;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1 |
江来利,吴维平,储东如;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2 |
王勇生;江来利;朱光;宋传中;;大别造山带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来自石英C轴组构的证据[J];岩石学报;2009年01期 |
13 |
魏春景,张立飞,王式洸;安徽省大别山东段中生代高钾花岗质岩石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0年04期 |
14 |
金成伟,郑祥身;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和正片麻岩的Rb/Sr分区[J];岩石学报;2000年03期 |
15 |
杜建国,徐晓春,孙先如,戴圣潜;大别造山带核部罗田陈林沟金矿成矿时代[J];贵金属地质;2000年02期 |
16 |
张本仁,张宏飞,高山;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3期 |
17 |
王利;周祖翼;朱毅杰;;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三维埋藏史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
18 |
程喆;武明辉;;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油气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市圆满结束[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2期 |
19 |
王飞,王椿镛,张东宁;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数值模拟[J];地震学报;1999年05期 |
20 |
匡少平,凌文黎,张本仁;大别造山带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和榴辉岩有关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