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古生界碳沥青及其与古油藏成因关系研究
【摘要】:
本论文在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碳沥青以及储层进行有机岩石学分析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前提下,结合地质概况和热模拟分析成果,确认了原始配套的生储盖组合。从而为南方海相重点片区下组合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及资源量预测提供有效依据。
研究认为,本区下古生界岩石普遍含碳沥青,沥青反射率均在2.0%以上,演化程度高,均属于高过成熟的碳沥青。高演化程度使物质组成趋同是研究区储层沥青的重要特点。储层碳沥青与烃源岩碳沥青物质组成的趋同性,表明储层碳沥青来源于区内烃源岩,同时也揭示了可能存在多源混注的影响。即使层位较新、热演化程度较低的紫云古油藏二叠系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指纹特征,也与其它下组合储层沥青接近。研究区下组合发生过三次油气充注:第一次油气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时期,持续时间长,油气供给充足;第二次发生在印支运动初期,此时主力烃源-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泥岩逐渐跨过生油高峰;第三次油气充注发生在燕山运动初期,下组合油气转入以气相为主,热演化成碳沥青。南方海相下组合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改造,有不少已经破坏。这种破坏的产生,主要因素是构造作用。一些未裸露的下组合古油藏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保存,但较之原生油气藏相态及成藏位置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针对固体沥青的广泛分布以及油气勘探的实际,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提出有力的依据。
|
|
|
|
1 |
王铁冠,黄光辉,徐中一;辽西龙潭沟元古界下马岭组底砂岩古油藏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3期 |
2 |
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古油藏及其对天然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4期 |
3 |
李延钧,李其荣,杨坚,朱晓惠,王廷栋;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5期 |
4 |
刘洛夫;霍红;李超;赵素平;陈元壮;陈利新;郭永强;李燕;李双文;;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4期 |
5 |
王约;王训练;高金汉;黄禹铭;苏文博;徐一帆;;川北青川地区下寒武统沥青质砾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01期 |
6 |
邹广明;李保华;;贵州石头寨二叠系生物礁型古油藏包裹体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09年03期 |
7 |
徐立恒;卢双舫;陈践发;;川东石炭系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5期 |
8 |
卓勤功;赵孟军;谢会文;方世虎;李梅;;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储层沥青与油气运聚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
9 |
陈学时,耿忠霞;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下二叠统生物礁古油藏及隐伏礁预测[J];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
10 |
凡元芳,丰勇;南山坪古油藏的形成及其破坏因素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5年03期 |
11 |
刘静江;李梅;刘慧荣;顾乔元;;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奥陶系凝析气藏成因类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2期 |
12 |
腾格尔;秦建中;郑伦举;;黔南坳陷海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时空分布[J];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13 |
陶树;汤达祯;李凤;许浩;林文姬;张彪;陈晓智;;黔中隆起北缘金沙岩孔古油藏特征及成藏期次厘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14 |
杨平;谢渊;汪正江;刘建清;赵瞻;卓皆文;;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J];地球化学;2010年04期 |
15 |
陈红汉;吴悠;肖秋苟;何生;;昌都盆地古油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地质学报;2010年10期 |
16 |
代寒松;刘树根;孙玮;张志敬;黄耀宗;;米仓山前缘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前景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7 |
张春林;孙粉锦;刘锐娥;张福东;肖红平;伍大茂;;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沥青及古油藏生气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6期 |
18 |
姜海定;论浙江省碳沥青的成因[J];中国煤田地质;1996年04期 |
19 |
马锡昭,袁望成;湖北通山碳沥青性质及成因的初步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年05期 |
20 |
韩晓东,李国会;塔中4油田C_Ⅲ古油藏及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