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
【摘要】:
到2003年底,我国已探明的低渗透油(气)藏储量约占全国总探明储量的26.1%,其中87%为低渗透油藏。随着开发战略由一类储层(常规储层)向二、三类储层(非常规储层)转移,低渗透油藏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战场。
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储层特性(孔隙结构复杂、毛管压力高、泥质含量高等)决定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油藏剩余油监测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以中原油田卫81断块沙四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剩余油监测技术的整体性、系统性为目标,从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饱和度解释两个方面,开展了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类似油藏,取得良好挖潜效果。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单项剩余油监测解释技术为基础、以油藏剩余油一体化监测为中心,开展了以区块为单元的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充分发挥“集成作用”的优势,提出由点→线→面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技术思路、方法并在文25、文51、濮城南区沙二下、胡12、文33块沙二下等区块进行了推广应用。
2、针对低渗透储层特性特征,开展了储层参数研究、水淹层精细解释方法及水淹级别划分标准研究。在水驱油岩电实验基础上,用电阻率相对值法,通过区块测井参数与解释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精细解释模型,形成了以产水率为主要参数的水淹层分级定量解释技术,解决了混合液电阻率求取困难的问题。
3、根据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性,开展了单项剩余油监测技术的完善与改进研究。改进了中子寿命测井施工工艺,提出了泥质校正法进行碳和氧(C/O)定量解释新思路。
4、针对有、无注水剖面资料两种情况,开展了分层注水水量分配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小层累积注水量动态劈分的新方法,并研制了自动劈分软件。
5、将剩余油监测新技术—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应用到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中,实现了从线到面的监测,拓宽了剩余油监测的范围;在综合考虑注采井组或渗流单元生产史的基础上,开展了应用数值试井方法确定平面压力场分布研究。
|
|
|
|
1 |
黄孝特,陈章明,郭万奎,孙忙忠;萨尔图油田北二区东部密井网区剩余油分布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2 |
张国庆,陈庆陵,郝文民,张加友,杨晓波;东濮凹陷胡十二块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J];西北地质;2002年02期 |
3 |
武楗棠,余谦;井间剩余油富集区确定方法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4期 |
4 |
马瑞国,王小平,王学忠,孙德海,姬秀萍;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J];内江科技;2004年04期 |
5 |
阎林,孙卫,朱玉双,梁晓伟;丘陵油田陵二区三间房组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6 |
;国际风险投资商收购和盘活老油田的只赚不赔的制胜保障——JSY技术[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5期 |
7 |
;国际风险投资商收购和盘活老油田的只赚不赔的制胜保障——JSY技术[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1期 |
8 |
王会东;方建平;张竹林;;细分流动单元技术在临南油田的研究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
9 |
;国际风险投资商收购和盘活老油田的只赚不赔的制胜保障——JSY技术[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6期 |
10 |
张昌民,林克湘,徐龙,施冬;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11 |
张磊,胡云亭,王文升,舒政,杨志彬,贾玉培;聚合物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技术[J];矿物岩石;2003年04期 |
12 |
朱广社;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地质与资源;2005年01期 |
13 |
侯金明;黄博爱;韩新宇;;利用水平井开发薄油层技术研究及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0期 |
14 |
;国际风险投资商收购和盘活老油田的只赚不赔的制胜保障——JSY技术[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3期 |
15 |
周银邦;吴胜和;岳大力;刘江丽;刘志鹏;;地下密井网识别废弃河道方法在萨北油田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4期 |
16 |
鲁洪江,柳强,邢正岩,冯文光,刘兴德;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地质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7 |
郭齐军,吴玉玲,厉玉乐;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层系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思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4期 |
18 |
邵晓伟,林娟,李英涛,周化彬,刘俊山;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上油组沉积微相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3年03期 |
19 |
聂锐利,谢进庄,李洪娟,郑希科;过套管电阻率技术在大庆油田剩余油饱和度评价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20 |
郭康良;;WZ油田Z11块储层地质建模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