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东濮凹陷文33块沙二下油藏精细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

杨承林  
【摘要】: 本文将油藏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两大支柱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从静态和动态、从地质和开发不同角度对东濮凹陷文33块沙二下油藏进行综合研究,预测剩余油分布,探讨一条老油田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思路。 采取沉积旋回-岩相厚度法,将本区划分了8个砂组58个细分小层,建立了对比骨架剖面和细分小层基础数据库。 从区域构造发育展布规律入手,重点理顺断块西部、北部复杂带的断层格局及小断层组合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北部复杂带自西向东主要发育三个条带。西部复杂带断层有规律展布,由一系列西倾的、文东断层的补偿断层组成,是文东断层和文140断层所夹持的地堑带。研究地层沉积特征表明,本区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道、前缘砂、水道间、远砂及泥坪等5种微相。 在测井资料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水淹井与邻近老油井测井资料的变化关系,分析注入水对四性关系的影响及其在测井资料上的反映,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认为本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在平面上变化快,分布极不均匀,非均质性严重。 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储层参数的三维模型,以细分小层为基础输出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体,直接用于数值模拟模型,实现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通过垂向上细分层策略、细化相渗曲线类型及其辅助技术应用,实现非均质属性在油藏数值模型中的表征;通过精细历史拟合,储量拟合相对误差仅0.5%,各项开发指标拟合程度比较高。 通过动态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有机结合,分别以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有效厚度和剩余油丰度表征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构造、沉积相带、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因素的控制。断层附近、断层夹角区域、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剩余油零散分布;前缘砂、水道间和远砂微相采出程度相对低,水淹较轻,剩余油基本上连片分布;平面上井网不完善、注采不配套的部位是剩余油的相对富集区。分析了剩余油潜力,提出挖潜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轮;刘艳春;雷兵;;GIS空间数据库与制图一体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2 沈云发;王仕莉;李雪燕;刘念周;谢丹;苏航;;石西2井区西山窑组油藏构造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0期
3 吴永彬;张义堂;刘双双;;基于PETREL的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技术[J];钻采工艺;2007年05期
4 罗崇连;;地籍测量绘图与建库一体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9期
5 陈国良;孙广中;徐云;龙柏;;并行计算的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学通报;2009年08期
6 邱友良,叶舜赞,张健挺,张伟;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研究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热带地理;1998年04期
7 吴永彬;张义堂;伍增贵;李松林;;基于PETREL的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技术[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01期
8 万丽斌;;房地产测绘图形管理及一体化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09年12期
9 孙东;张虎权;王宏斌;韩剑发;敬兵;;一体化研究方法在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海相油气地质;2010年01期
10 董顶琴;;CB油田C3块赤山组油藏水平井开发可行性研究及应用[J];复杂油气藏;2010年03期
11 邱成利;中国“技工贸一体化研究培训班”赴韩国考察报告[J];中国科技论坛;1996年02期
12 ;光调制技术及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1期
13 张丽华;旅游名牌产品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问题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4 姚凤英;;老油田“内挖外扩”中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3期
15 尤延铖;梁德旺;郭荣伟;黄国平;;高超声速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乘波前体一体化设计研究评述[J];力学进展;2009年05期
16 刘贵满;欢喜岭油田欢17块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4期
17 闫志军;陈东;张燕;;文72-134块油藏精细描述与调整挖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3期
18 李慧莉,林燕,刘册扬;桥口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0年03期
19 范要辉;;钻锚一体化研究与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09期
20 陆嫣;税敏;;地质油藏一体化技术在油田滚动开发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锋;罗雄麟;;过程控制与工艺设计一体化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银亮;;欧盟地区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相关性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于淑娟;曹玲;;甘草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离反应一体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C];2004年
4 邵建利;刘仲英;;基于IT的企业A/BIS一体化会计模型研究述评[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付恒友;;铁路水准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研究[A];2006年铁道勘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丰世凤;宁桂玲;李鑫;林源;;水镁石粉湿法超细制备和表面改性一体化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7 盛蔚;李久娣;;海上油气田储量评价中一体化研究应用分析[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汤春峰;朱杰;仇海囡;;体制创新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金时;刘栓柱;;基于同城对接的京津廊公用事业发展一体化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张国文;;复杂型面加工一体化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承林;东濮凹陷文33块沙二下油藏精细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秦文龙;旦八油区长4+5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丁圣;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曲同慈;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特超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方式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连鸿波;谐振接地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消弧及选线技术一体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6 刘德华;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李胜彪;王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地质综合评价及调整治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8 戴亚权;安塞油田长2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万小迅;渤海歧口18-2断块油藏精细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玉培;整装油藏流场重整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薛艳;长10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3 曹成;宋家洼油田延9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4 刘嘉;合水地区长8油藏注采井网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5 康晓珍;延长西区正72注水区延长组油藏精细描述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6 袁少民;下寺湾油田柴窑柴44区长6油藏精细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朱新春;新疆百口泉组油藏B_1层剩余油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康燕;华北油田油藏分类及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陈加华;锦612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方式调整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10 雷欣慧;姬塬油田耿32井区长1油藏精细描述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都体育学院 骆秉全 兰馨 李开颖;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研究[N];中国体育报;2011年
2 记者 李长开 通讯员 王亚洲;“数字油藏”助力“水落油出”[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记者 胡彬;北京优先资助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宋淑慧 刘磊 张媛;数模技术烛照油藏地宫全貌[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闫继峰 逯新文;华北物探研究院一体化研究活力凸显[N];中国石油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国安;油藏精细描述给老油田带来什么[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杨卫东;西北分公司三叠系一体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方芳;肝炎诊治项目为重大科研攻关创新路[N];北京日报;2007年
9 杨璇;海洋学家谈海洋[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记者 陆列嘉;太阳能热电一体化研究国内领先[N];安徽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